名家論壇》楊威利/美國濱海作戰艦退役

▲美國濱海作戰艦是根據冷戰後的戰略思想而來,只要是以模組化的武裝搭配方式遂行濱海作戰。(圖/翻攝自US Navy)
▲美國濱海作戰艦是根據冷戰後的戰略思想而來,只要是以模組化的武裝搭配方式遂行濱海作戰。(圖/翻攝自US Navy)

文/楊威利

先說結論再論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造艦要花大錢,目前大概只有美國海軍能有充裕的經費。

※戰略環境變遷,更換造艦時程。※軍艦都被期望能用很久。

新聞

7月29日,美國海軍於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獨立號(LCS2)濱海作戰艦除役典禮,這艘服役僅11年的軍艦就這樣退役,外界難免好奇與驚訝。

※造艦要花大錢,目前大概只有美國海軍能有充裕的經費。

首先要說明的是,美國軍火商在建造武器時,通常會由軍方撥付若干的研發經費,讓廠商研發新武器,採購方再根據各項技術評比,擇優取一量產,例如美國空軍YF-22與YF-23戰機競標時;但海軍濱海作戰艦卻是兩種級別同時量產,大致是傳統構型的自由號(LCS1)與三船體的獨立號,兩個船廠分別按照單、雙數編碼舷號。

先前維持兩家造船廠建造兩種級別濱海作戰艦的作法,有一說是要維持造船業界的生計,兩種級別的濱海作戰艦平均單價都超過5億美元,若以1比30計算1艘就是150億台幣。再以2船廠各建造15艘計算,30艘就是4500億台幣(實際上超過30艘)。上述只是建造成本,後續還需保養、維修等等費用;雖然換算成台幣來看會認為這是一大筆錢,但美國海軍還有更花錢的。

勃克級驅逐艦從勃克號(DDG-51)建造到目前的DDG-120,每一艘驅逐艦費用3倍於濱海作戰艦以上,這類驅逐艦已有70艘;水面上還有10艘尼米茲級航艦與其艦載機隊,水面下還有核子攻擊潛艦與飛彈潛艦,這些艦艇的建造費用都大過濱海作戰艦甚多,也因此大約只有美國海軍能將服役11年的軍艦除役。

▲服役不到11年就除役的獨立號濱海作戰艦,很可能創下承平時期美國海軍服役最短的紀錄。(圖/翻攝自US
▲服役不到11年就除役的獨立號濱海作戰艦,很可能創下承平時期美國海軍服役最短的紀錄。(圖/翻攝自US Navy)

※戰略環境變遷,更換造艦時程。

冷戰結束後,美、蘇兩國或北約、華約海上大兵力對抗的時代結束,海軍戰略家構思濱海作戰理論,目前各國重要都市都位於濱海100到150浬內,發展一種可以貼近濱海地區作戰的艦艇的想法便應運而生;在採取模組化的套件設計下,可具備反潛、除雷、反水面戰能力,可謂一專多能。

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21年約莫30年內,大洋上確實沒有發生冷戰時期大規模的對戰,許多區域衝突也都驗證了濱海作戰的可行性,不過中國海軍卻趁勢崛起,從2010年後海軍實力突飛猛進,艦艇下水服役的速度大過從前,許多評論家紛紛指出,未來幾年內中國海軍的艦艇數目會多過美國海軍,這實非過往美國軍事戰略家所能想像。

為尋求替代濱海作戰艦的後繼艦種以及與現役的神盾級驅逐艦搭配,美國海軍與造船業界開始推出星座級巡防艦,項目代號FFG(X),整體戰力雖較神盾級驅逐艦弱,陸續服役後或許會加速其餘濱海作戰艦的除役時程,值得注意的是,星座級巡防艦回歸到傳統軍艦構型,不是三船體艦身。

這種能在短時間年內修正造艦政策的國家,基本上又是只有除美國經費充裕的國家才能這樣子做,而陸續除役後的濱海作戰艦將循四種模式處理:當作靶艦、軍艦博物館、拆解當廢鐵、轉售他國;有些評論指出,台灣應注意美軍濱海作戰艦或是神盾級巡洋艦除役動態,趁勢購入充實海軍戰力,這是一種想法,不過各有利弊。

海軍軍艦費用還有一項常常會被相關單位漏算-拆解,這種狀況在越大型或是核子動力艦艇拆解時尤然,扣除拆解時的工資,很可能拆解後能變賣的金屬所得會不及當初造艦費用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少。

▲在新一代星座級巡防艦上,外界可以看出艦艇設計又回歸到傳統構型,水面艦主力還是神盾級驅逐艦。(圖/翻攝自US
▲在新一代星座級巡防艦上,外界可以看出艦艇設計又回歸到傳統構型,水面艦主力還是神盾級驅逐艦。(圖/翻攝自US Navy)

※軍艦都被期望能用很久。

三軍裝備操作人數與價格各不相同,通常空軍主力戰機為單或雙人操作的高價軍品,陸軍主戰車為4到5人的低價(也不低、600到800萬美元)軍品,軍艦則為多數人操作的昂貴軍品,站在審計或是會計部門立場來看,高價軍品自然會被期待能儘量使用。

正由於軍品多半比商用品高價,因此在艦艇在工業界的設計、規劃、製造樣艦、參與競標、決選以及海軍方面的培訓組員、受訓、熟悉武器系統等等都需要時間,這期間的爭論可能會很冗長,在艦艇測試或是武器系統測試發生困難時,都會導致船廠交船、到海軍服役的時程拉長,以美軍海狼級潛艦吉米卡特號為例,從簽約建造到服役竟然耗費15年!

隨著武器科技的進步,許多武器系統都會進行性能提升或是換裝,例如戰機新航電或是發動機的更新,主戰車加裝新的主動防禦系統(APS)等,基本上來說比較簡單,軍艦因為是多數人操作武器,許多改裝工程都必須進塢而且費時較長。

應當說軍艦從下水服役後就要定期加改裝以符合戰訓需求,以澳洲過往主力軍艦澳紐軍團級(ANZAC)為例,自1994年服役以來歷經多次升級改裝,2019年還進行中期強化延壽計劃,換裝大型主桅桿容納相位陣列雷達;目前澳洲海軍以3艘荷巴特級驅逐艦與8艘澳紐軍團級巡防艦當作水面戰力主力。

隨著武器的進步或是敵威脅改變,致使軍艦升級或加改裝後都無法因應時,就得將軍艦除役,當然當事國可以選擇繼續操作,但這增加了操作上的風險同時零附件也很可能進一步惡化,此時當事國就必須規劃下一代艦艇的籌獲,這通常還必須有遠見的後勤長官支持才行,因為從設計、規劃、執行、招標到成軍服役,服役後的操作意見回饋等等,都需要很多時間,需提前做長期規劃。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