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美國政府官員評估,中國不太可能完全切斷與台灣的聯繫,因為這將會損害內部經濟,尤其是在中國正面臨大規模經濟放緩之際。然而官員擔心未來幾天的事件可能會引發中國軍隊和台灣軍隊之間的意外對抗,例如共軍在台灣上空發射導彈,或是在侵入爭議的領空發生空中衝突。隨著中國開始在台灣周邊海域軍演,白宮和五角大廈的官員也正密切關注局勢,他們認為,中國的戰略應是恐嚇與脅迫,而非引發直接衝突。
不過外部專家更擔心演習可能升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國力計畫(China Power Project)主任林碧瑩(Bonny Lin)表示「這是難以應對的情況之一」,他指出,如果軍事演習變成封鎖,「那什麼時候才能明確看出演習已升級為封鎖?誰該第一個作出回應?台灣軍隊或美方?目前都無法確定。」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前高級顧問塞耶茲(Eric Sayers)指出,威脅封鎖和實際啟動封鎖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中國具有能有效包圍台灣的能力,本身並不令人意外,「儘管北京最近幾週發出種種威脅,但對解放軍來說仍然非常困難。海軍維持長時間封鎖,中國經濟也會為此付出昂貴代價。」
塞耶茲認為,中國可能不會宣布軍事封鎖,而是延長在台灣附近的軍演,關閉或中斷航線30天或60,甚至長達90天。「這使它看起來更像一種合法的作戰,而非軍事行動,目的是證明北京能合法操控間接封鎖。」
也有觀點認為,美國能幫助台灣更好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來加強台灣的安全。台灣官員和分析人士認為,加強貿易聯繫,簽訂雙邊協議等做法可能有助於減少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美國國防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執行主任石明凱(Mark Stokes)表示,美國從單純的對台軍售轉向多樣化支持,不僅對於台灣更能抵禦中國而言至關重要,也能提振民主夥伴的士氣。「我們不應該只是把武器強塞給他們,卻剝奪自主決定國防需求的權利。台灣最需要從美方得到的是,在有限條件下,美國盡可能把台灣當作一個正常的合作夥伴,給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