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民主遭遇空前挑戰之際,台灣選擇不做旁觀者,而是以民間之力主動出擊,將珍貴的民主經驗輸出亞洲,成為區域民主復興的重要推手。在《東南亞夯什麼》節目中,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理事長曾建元博士分享,台灣如何透過與日本「萬年野黨」等夥伴攜手合作,推動國會透明與公民監督制度的國際化發展,甚至著手協助韓國重建早年消失的民間監督機制。這場跨國合作不僅讓台灣的民主軟實力走出島嶼,更在無法參與正式外交的限制下,開創「由下而上」的公民外交新模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緬甸軍事政變、香港民主倒退、威權主義再起等挑戰,不少觀察家憂心亞洲民主已步入低潮,美國政治學者甚至稱之為「亞洲民主的寒冬」。正是因為處於這樣的困境,台灣更應發揮關鍵角色。曾建元指出,既然國際願意支持,我們就試試看。台灣除了選舉制度公平透明,還有完善的國會監督經驗,這些都讓其他國家深感好奇、希望取經。

曾建元博士長期投身台灣政治改革,曾參與國會全面改選運動,如今致力於提升國會透明化。他表示,從2021年起,公督盟正式成立國際事務部,積極與亞洲夥伴連結,與日本「萬年野黨」建立合作關係,並尋求重建曾經活躍於韓國的國會監督團體。他透露,這些交流最初來自各國觀察團對台灣選舉制度與國會監督機制的高度興趣,「外國人總覺得我們的制度看起來笨,但非常準、非常公平」。

在與日本合作的經驗中,雙方互派代表參與對方的國會評鑑頒獎典禮,讓台日兩國的優秀立法者透過民間平台建立連結。曾建元指出,我們不是只在頒獎,也是在建立一個區域的民主共同體,這些議員未來可能成為大臣或總理,這樣的關係將對台灣未來有深遠影響。相較之下,他也感慨韓國原本是亞洲國會監督的先驅,但組織中斷、經驗失傳,如今仍努力尋找新的合作對象。

談到台灣現況,曾建元不諱言對本屆立法院深感失望。他批評藍白聯手惡意操作,蓄意破壞國會運作規則,導致預算審查混亂、制度倒退,「他們不是不懂,而是故意這樣做,這其實是對民主的一種綁架」。他更指出,國民黨基層組織鬆散,罷免行動連署失利反映了民意反撲,「一個政黨如果連黨員名冊都沒更新,就代表它幾年來根本沒在經營基層」。

除了批判,公督盟也持續深化民主制度的技術層面。希望透過AI輔助,未來可望大幅提升立委問政內容的分析與評鑑效率。曾建元說道,我們可以將大量會議記錄與提案丟進AI系統,自動分析關鍵字、政策焦點,這將讓評鑑不只靠人工,更即時、更精準。他也透露,台灣目前採用超過50項細緻指標來評鑑立委表現,在全球屬於先進水準,這也成為輸出經驗的底氣。

儘管台灣在主權與外交空間上處處受限,但曾建元認為,只要透過民間力量的接力,台灣依然可以在國際政治場域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是一種「民間外交」,不是靠邦交國,而是靠價值連結。這場由民間推動的民主外交,不僅是對抗威權浪潮的回應,也是台灣軟實力的最佳展現。面對亞洲民主的低谷,台灣正在用行動證明,即使是一個外交孤島,也能成為民主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