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火號山」揭秘日治時期獨有的時間管理術

▲基隆市政府文化局解密,建立時間管理的「火號山」與「午炮制度」由來。(圖/基隆市府文化局提供)
▲基隆市政府文化局解密,建立時間管理的「火號山」與「午炮制度」由來。(圖/基隆市府文化局提供)

記者孫唯容/基隆報導

基隆有座山,人稱「火號山」又稱「球仔山」、「球子山」,從「球」字不難想像外貌狀似球的形狀的山,因而得名,但是「火號山」又是怎麼回事呢?是著了火?還是像把火炬的山?基隆市政府文化局解密,建立時間管理的「火號山」與「午炮制度」由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局局長陳靜萍指出,要理解「火號」二字的由來,就先從「時間」概念說起,以前的人是怎麼知道時間呢? 古語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就是看著太陽過日子,但是陰天、下雨天又該如何是好呢?於是有了焚香的計算方式,例如武俠小說常用的「一炷香的時間」,接續有了日晷、水鐘的發明,讓人們更能作為安排生活的依據。

▲台灣堡圖標記午砲所位置。(圖/基隆市府文化局提供)
▲台灣堡圖標記午砲所位置。(圖/基隆市府文化局提供)

在時鐘、手錶不普及的年代,「午炮」因而誕生,會把「放炮」訂在正午,當然就是為了「吃飯」這件比皇帝還大的事了,基隆的「火號山」,也就是因為在正午時刻發出午炮報時而得名。

文化局揭秘,「午炮制度」是台灣各地在日治時期,為了規律人民的作息,養成使用標準時間的制度,統一告知民眾的普遍作法由台北開始實施午炮制度,接續各地陸續開始實施「午炮制度」,從農漁夫、船上的工人到公務員只要聽到午炮就知道中午休息時間到了。

基隆的午炮制度,因地理位置好,轟然如雷,聲音遠傳東西兩岸、社寮島、仙洞、田寮港等地,這種「報時制度」以火藥發炮為主,至於有其他說法,例如「點仔膠」點火作信號,傳遞警報及導航船隻,這些可能是非制度式、民間或傳說的說法,到了1929年4月1日,基隆市廢止午炮,改發電報來報午時,這是基隆市的大事,也記載於基隆市志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