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費率之亂 斷送台灣下一個海洋台積電產業?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應有效利用外資的先期投入,開創下一個海洋台積電產業。(圖/資料照片)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應有效利用外資的先期投入,開創下一個海洋台積電產業。(圖/資料照片)

生活中心 / 綜合報導

經濟部將在30日公布2018年度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牽動各方對離岸風電與相關再生能源發展的爭論,整件事最重要的關鍵,未必是5.8元的費率之爭,更關鍵的是,面對下一個海洋台積電產業,台灣自身的技術尚未成熟,應利用外資的先期投入,建構台灣自身的離岸風機產業優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產業,將帶動電力設備、風機零件、鋼鐵、金屬、材料等產業轉型,提升台灣本土風電供應鏈的技術,台灣世紀鋼構董事長賴文祥就強調,躉購費率需要5.8元是因為「離岸風電是台灣新興產業,在台灣的本土供應鏈是從零到有。不論從填海造路、廠房設置、人員培訓到品質提升等,都需要需要有合理躉購費率的支持,協助培養本土供應鏈。」

事實上,如賴文祥所說,離岸風電產業具有高技術門檻,全球風電產業以德國、丹麥具有高度技術優勢,其他國家卡在資金及技術,多在前期發展。儘管台灣有先天地理上的優勢,但目前欠缺風電相關的人才技術供給,仍需外資投入的資源來建構。

在台灣,預估2020 年併網的 0.5 百萬瓩容量,需要 2,000 人左右的直接就業人才,遴選、競價加起來共 5.5 百萬瓩的容量,估計將創造兩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而能源業的平均薪資在台灣排名前兩位,普遍較台灣一般產業來的高,有助台灣薪資結構的改變。

此外,台灣平均每年約發生18,500 次以上地震,近十年每年颱風侵台平均5.3次以上,興建離岸風場仍有許多技術挑戰。如發展國產化的國內風電大廠上緯,在苗栗外海完成國內首兩支離岸風力發電示範機,建造過程受限於天候,每年只有4到10月可以施工,原先估計建造成本是20多億元,最後花了40億元,整整多了一倍。

因此,台灣應利用外資的先期投入來強化自身優勢,目前,來台投資的外資風電大廠在離岸風場開發都有20年以上的經驗,於合約都載明需負擔前期成本與營造風險,也需協助台灣供應商的國產化落實。

鄰近的亞洲國家,包含日本、韓國、中國都積極投入風電發展,南韓在2016年訂定2030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20% 目標,宣布將在新萬金海堤打造 3GW 太陽能與 1GW 離岸風電,推動超大型複合再生能源計畫。日本於2018年7月通過基本能源計畫,將再生能源定位為「主力電源」,2030年前日本風力發電規模將達目前的3倍,也將初期風電費率訂為9.8元,試圖打造亞太離岸風機產業鏈基地。

台灣初期的風電躉購費率5.8元,遠較日本來的低,同時對「民生電價並無影響」,5年以後也將達到2塊多的一般電價水準。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具有先佔優勢,應利用外資投入的前期成本與承擔風險,轉換為台灣的能源技術優勢,提高相關產業的價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