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內/用鍵盤支持華航罷工 就能撼動台灣勞資結構?

▲經過 7 小時的攻防戰,華航與機師工會針對「疲勞航班」有初步共識。(圖/記者林調遜攝)
▲經過 7 小時的攻防戰,華航與機師工會針對「疲勞航班」有初步共識。(圖/記者林調遜攝)

生活中心 / 綜合報導

華航機師罷工行動耗時7天、進行4次勞資協商,今日稍早終於針對5大訴求達成共識,宣告落幕。機師工會於過程中成為關鍵發起單位,也匯聚各家機組專業人員能量向資方施壓,罷工作為勞工共有權益也是少數能翻轉處境的方式之一,華航罷工各界聲援,但各行各業若停留在背後叫囂、鍵盤支持,無法在權益受損時挺身而出,仍難以撼動台灣的勞資結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記憶猶在,這次改由機師工會帶頭罷工,職業工會理事長又恰巧為長榮機師,但苦主資方卻是華航,外界對此議論紛紛、社會風向球一變再變,但職業工會本是由跨企業組成,該罷工也非針對長榮,更沒有法條指出職業公會不可罷工。

而事實上,職業工會因為其跨企業組成,反而更能匯聚多方企業的勞方勢力,在單一公司勞方權益受損時,能給予組織性動員協助。本次罷工由機師工會發動,對台灣勞資關係進程而言何嘗不是件好事。

本次機師罷工也於年輕族群中普遍獲得支持,甚至支持度呈現世代落差,背後透露的其實是台灣職場長期勞資問題,要問「過勞」,大概身處第一線人員、又沒嘗到過多經濟成果的年輕人最有感觸。外界說機師薪水優渥,相較其他更苦的行業,哪有什麼理由罷工?但當工作量超過人體負荷、威脅到個人甚至他人安危就是剝削,和拿多少薪資沒有關聯。

機師罷工背後指出的是台灣整體勞資問題,資方壓縮人力成本、多得是感受到被剝削的行業,因此一家抗議萬眾矚目,外界都在觀望,改善勞權、爭取權益的風氣能否吹向其他職業。

但當社會期盼提升勞權之際,罷工確實造成航班被迫取消、民眾權益受損等問題,究竟社會該不該聲援罷工?但歸根究底罷工是勞工的權利,若旅客因為罷工受影響、不得返鄉、旅途受阻,按照西方罷工大國的邏輯,民眾權益受損,事出必有因,應該去找出事源頭「資方」討回公道。

相較於法國、西班牙等國罷工動輒砸車、砸店,台灣罷工頂多蛋洗資方、車輛回堵算是小巫見大巫,但台灣人心中的衛道警察也會在此時紛紛冒出譴責罷工者,台灣社會終歸很難跳脫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的思維,爭取權利、街頭抗爭往往被解讀為製造社會動盪,卻選擇性遺忘歐美諸國之所以有良好的勞動環境、長達一個月有薪假,都是一次次談判、抗爭拚出來的成果。

媒體往往報導某些專業人士表示「不爽不要做」,乍看之下有理,不爽換間公司就好嘛,卻也是最不負責任的說詞。罷工目標是希望扭轉勞動生態、爭取權益,卻叫當事人不要做了,和爭取權益的邏輯八竿子打不著,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雖然有職業工會帶頭願意為權益走上街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要改變勞動環境,也取決於各行各業的決心,若只是躲在背後喊衝喊殺、鍵盤支持,觀念不變,無法在權益受損時挺身而出,依然很難提升勞動環境。

慶祝全新 NOWnews APP 上線!好康抽獎大放送,500 項好禮等著您!
iOS版下載 https://apple.co/2Md3EEk
Android版下載 https://bit.ly/2Fw12AW
抽獎活動 https://bit.ly/2W0Deui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