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施孝瑋/台灣擋得住共軍三天嗎?

台灣的軍力不弱,世界排名在15名之內,但是對手是世界傳統軍力第二強的中國大陸,因此國軍在台澎防衛作戰中要撐個一 年半載難度非常高,但也不可能兩三天就土崩瓦解,應有戰鬥半個月的實力。(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台灣的軍力不弱,世界排名在15名之內,但是對手是世界傳統軍力第二強的中國大陸,因此國軍在台澎防衛作戰中要撐個一 年半載難度非常高,但也不可能兩三天就土崩瓦解,應有戰鬥半個月的實力。(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文 / 施孝瑋

二十年前,國軍備役上校林朱進先生撰書「台灣擋得住共軍三天嗎?」一時間洛陽紙貴,讓國軍能保衛台灣多久,成為常受討論的議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說本人自己的答案,國軍多年勤訓精煉,軍力雖然可以排進全球前15名,但是面對傳統軍力世界排名二、三的大陸,抵擋十天半個月應該做得到,但是要抵抗一年半載難度就很高了。

海峽天塹,雖然不致完全無法克服,現階段仍成為台澎防衛作戰中對守方有利的要件。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外交及國防組,對台澎防衛作戰議題,提出包含中共軍力威脅、國軍因應措施、國軍兵力結構、檢討共軍「第一擊」的涵義與後備戰力改革面向,以及提出檢討改進芻議。

近年台灣致力於開發不對稱戰術,但是不對稱戰術通常在戰術運用上過於單一,還是要開發完整作戰系統才能在國防上發揮效能。(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隨著種遙測與監聽系統監視大陸軍方動態,因此目前大陸如果要對台採取軍事行動,「戰略奇襲」的可能性很低。而且解放軍海軍的兩棲艦隊建設較主戰兵力建設要慢,因此跨海投送兵力與物資的能力不足;渡海來戰面對台灣本島的地形特色,以及國軍長期的防禦建設,攻擊軍勢必要投入不熟悉的戰場環境作戰;難以速戰速決,若有外軍介入成功佔領台灣的難度也會增加。

大陸目前最缺的是兩棲登陸的輸具和能力,台灣在這方面倒是海軍陸戰隊具備逆登陸的能力,能加強防衛作戰時的兵力彈性。(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不過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共軍正透過軍事改革達成下列目標:以快戰法壓縮國軍預警時間,做到「戰術奇襲」;透過徵用民間輸具提升跨海投送兵力與物資的能力;的能力,建立高效的指管通資情監偵傳C4ISRT系統與防區外打擊(Standoff Attack)能力,執行「一體化聯合作戰」;調整部隊組織,採取高度合成化、模組化的兵力編組。

如果要對台進行軍事行動,大陸方面會結合軍事和非軍事元素,並在傳統和非傳統間交互運用「混合型戰爭」,對台灣實施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以及運用網路戰,癱瘓與掌握資訊主動權。



面對逐漸失衡的兩岸軍事實力,國軍對於面對大陸軍事攻擊,首重提升預警能力。因為未來對岸在決策定案到啟動軍事行動,我方可能只有一周左右的預警時間,因此除了依靠衛星影像情報判斷對方軍事調動作為其可能採取軍事行動的依據外,也須強化人因情報的蒐集。不過隨著台灣在對岸情報工作開展困難,人因情報的獲得也成為我方越來越難以開展的部分,若對方計畫採取軍事行動,人因情報的獲得會更為困難。

量產雄二E與「萬劍彈」,的確讓我方不再僅處於挨打的狀況,能對攻擊軍進行「聯合制壓」作戰。但是也由於我方缺乏衛星系統的支援,因此需要集中資源在台海當面攻擊最有價值的目標,射程太長的武器,可能是飛得到但是缺乏精準導引手段,或是缺乏通訊中繼導致無法導控,因此要打中計畫目標誠屬不易,所以投入的資源要謹慎。

中科院開發的萬劍彈,提供台灣源頭打擊的武器,但是以台灣缺乏衛星支援和距外攻擊能力,在台海當面這些武器的確有效,但是再遠一些能打中什麼就頗有疑問了。(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國軍應致力於「網路中心作戰」的建立,就是各種主戰兵力、各地雷達站台和控制中心的網路化建設,藉由網路中心作戰在力台灣周邊獲取優勢的「戰場覺知」(Battlefield Awareness),使分散於各處的武器載臺與部隊,藉由資訊的全然掌握,甚至對於攻擊軍已經擁有了匿蹤戰機產生的極大優勢,才有抵銷與重新恢復優勢的可能。

面對大陸匿蹤戰機殲20逐漸服役,國軍需要積極開發網路中心作戰的能力,將所有雷達站台、作戰平台和指揮中心網路化,才能縮小差距。(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但是國軍的規模與員額,才真是讓人擔心的。

在採行全募兵制之後,募兵制很難再回頭到徵募並行制。外加上柯文哲市長在以色列指出:義務役當兵都在浪費生命,要讓家中有役齡男子的家長,不太可能支持回復徵募並行制,回復徵募並行制無疑是政治自殺。

但是實施全募兵制後,國軍的人員維持費佔去每年國防預算的一半,因此也壓縮了裝備研發與採購的額度,讓國軍老處在想採購錢不夠或要研發能投入的資源不足。外加對岸解放軍也在實施軍士改革,為人員維持費居高不下的國軍,是否有足夠資源採購防衛所需武器,值得深思。

除人員維持費占掉國防預算一半之外,台灣出生率連年下跌,目前的國軍編制員額是21萬5千人,但實際員額僅有17萬多,也就是國軍現在有近4萬人是處於「計畫性缺員」的狀態下,未來面對僅7-10天的預警時間,如何把缺少的4萬人補齊,難度可能非常的高。而且每年可募員額將越來越少也是不爭的事實,近年國內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因此募兵達成率這個經濟發展的「反指標」反而表現得不錯,但是一但國內經濟條件好轉,募兵的難度會立即升高。日本和台灣相比,人口數約為台灣的4倍於,但是自本自衛隊的總員額為24.7萬,只比台灣多了3萬多,但一樣面臨招募困難,去年底將18-27歲的招募年齡,放寬至33歲,可見募兵的困難,值得台灣思索出解套之路。

台灣在全募兵之後面臨招募不易的問題,其實日本的人口是我們的4倍,自衛隊總人數和國軍差不多,但是也因招募不易而放寬招募年齡限制,代表台灣未來問題只會更嚴重,台灣必須思索是否要改良現在的全募兵制。(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蔡總統在面對外媒專訪說:台灣有承受第一擊的能力,但接下來要靠國際協助。

傳統的第一擊很容易界定,但是新型態的戰爭中,第一擊可能是來自共軍戰略支援部隊,在傳統的戰爭開打前,先運用大規模網路資電「軟殺」手段發動攻擊,癱瘓我方軍民網路、政府系統,造成社會混亂後再採取傳統軍事行動。所以這第一擊到底算在哪個過程,頗值得政府部門將其定義明確化。而且真正在遭受第一擊後,是不是一定有國際協助,更直接決定了台灣能抵抗時間的長短。

孫子兵法始計篇就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見得兵兇戰危,面對軍力已經強於我方的攻擊軍,台灣的領袖,必須真的落實現狀的維持,避免台海爆發衝突。

●作者: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