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失落的茶產業殘跡 計算工資「茶籌」走入歷史

記者常似虎 / 綜合報導

一塊塊不起眼的小鐵片、紙票、木片,暗沉斑駁的痕跡,難以想像它曾經是許多人的衣食所託,更少有人知這碩果僅存的幾枚「茶籌」,真實見證了台灣茶葉產業的百年風華;茶籌就像代幣一樣,是早年精製茶行雇用揀茶女工時,依據工人挑揀茶葉數量,發放相對價值茶籌,到了月底總結,手上有多少茶籌就是領取工資的憑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茶產業興盛時期,用來計算工資的「茶籌」,如今已經罕見。(圖/記者常似虎攝)

「好茶好香」茶行老闆楊龍和因為鍾意收藏老茶,連帶也喜歡蒐集珍稀古物,偶然的機會下,得到了這幾片茶籌;楊龍和考究、訪問耆老得知,從清領、日據到光復前期,是台灣茶葉出口外銷的全盛時期,精製茶行各地收購茶葉併堆,需要大量人力檢查、分級篩選,然後才進入焙籠烘焙,茶行便以茶籌暫代充當薪資憑證,定期累計結算薪水。


▲根據耆老記憶,揀茶女工每挑揀篩選50斗茶葉,可以換取一枚鐵製茶籌。(圖/楊龍和提供)

楊龍和手上的6枚茶籌,鐵片以及甘蔗紙製作的屬於「新芳春茶行(王芳春茶行)」,木牌則出自於「文裕茶行」;據耆老記憶所及,揀茶女工每挑揀10斗茶葉,可以換取紙製茶籌一枚,每完成50斗則可換取鐵製茶籌。至於文裕茶行的木製籌碼上,隱約可見「弍仙」字樣,也就是兩分錢,只可惜年久墨色沒入木牌,辨識不易。


▲揀茶女工每挑揀篩選10斗茶葉,可以換取一枚紙製茶籌。(圖/楊龍和提供)

台北市文獻會出版的《台北市路街史》是這樣描繪大稻埕茶業興旺街景:「……每年三月初至十月為春、夏、秋茶上市之製茶旺季,通街充滿茶香與花香,使大稻埕成為最香的城市,揀茶婦女往來絡繹於途……各茶館前之亭仔腳,擠滿揀茶婦女,茶箱、茶簳塞滿亭仔腳每一角落,堆積如山……揀茶女工不足時甚而以長竹篙圍追行路婦女加入趕工。」


▲左:新芳春茶行收藏之茶籌。右:楊龍和持有的茶籌。兩者系出同門。(圖/楊龍和提供)

興建落成於1934年(昭和9年)的新芳春茶行正是上述場景的最佳見證,被列為台北市定古蹟、並精心修復後,座落在民生西路的老茶行變身為大稻埕在地故事的人文展示空間,內部也展示了一塊鐵製茶籌,輔以文字說明:「是精製茶廠給工人用以累計工量,憑領工資的信物。」上面還有前總統馬英九簽名。


▲文裕茶行用來計算薪資的木質茶籌,上面隱約可見「弍仙」字樣。(圖/楊龍和提供)

隔鄰的文裕茶行雖也風光一時,但在戰後熄燈歇業,僅留下華麗身影;到了1964年此處則成為艷名遠播的「杏花閣大酒家」,再一次見證台灣經濟起飛與衰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