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恐龍、中職展到五月天 梁浩軒人生最高讚美是「苦心」

▲INCEPTION啟藝執行長梁浩軒。(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INCEPTION啟藝執行長梁浩軒。(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文/臺北文創

編按:原文標題「理性與感性並重 用創意完成創業夢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光拉回30年前,住在彰化的梁陳素貞女士,常在假日跟著藥劑師兒子到台中,趁兒子拜訪客戶時,她就帶孫子們到台中科學博物館,和暴龍、雷龍、迅猛龍、翼手龍等各類恐龍,一起消磨整個下午。

30年後,其中一個孫子-梁浩軒,將這段童年的美好回憶,幻化成「#DINALAB恐龍實驗室」特展,2017年在台北展出,他特別將阿嬤接來,親自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家穿過一區又一區的展間,細細地解說著展覽內容,時光彷彿又回到從前……

這是祖孫倆最後一次相偕看展,半年後,阿嬤離世,但梁浩軒始終記得,那一天阿嬤看到他和團隊運用巧思,以充滿驚喜的情境體驗所打造出來的恐龍世界時,用台語在他耳邊喃喃細語:「這攏是苦心!」這5個字,至今仍被梁浩軒奉為個人策展生涯中的最高讚美。

▲和阿嬤一起看過的恐龍展,是梁浩軒對於展覽的最初啟蒙。(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和阿嬤一起看過的恐龍展,是梁浩軒對於展覽的最初啟蒙。(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用類比情懷擁抱數位時代

一開始,梁浩軒的人生規劃中,並沒有策展這個選項。嘉義大學園藝系畢業後,梁浩軒來到台北,從月薪26k的小公關起步,當時,他的目標是創業,但沒人能說清楚創業到底需要做什麼準備,於是梁浩軒只能把握眼前,將每一件工作做到最好,一步步累積自己的實力。

在公關公司待了三年,辦過上百場活動,培養出對策展細節的敏銳度和執行力後,梁浩軒選擇進入策展公司繼續累積實力與口碑。2012年,他終於成立了「INCPETION啟藝」,公司名稱來自於他很喜歡的好萊塢大片《全面啟動》,因為對梁浩軒而言,策展人跟電影主角一樣都是造夢人,用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填充展覽的內涵,當展覽結束、展場被拆掉的那一刻,夢境也跟著消失。

身為一個七年級生,梁浩軒趕上了「類比時代」的末班車,那是政治解嚴、職棒剛開打的年代,人們仍舊透過報紙、廣播、電視接收資訊,也還習慣上書局看書、買書,總之,與生活有關的一切都是實體化的。

1990年代之後,「數位」二字逐漸成為人類最常用的科學名詞,梁浩軒也從中學時期就開始接觸電腦,每次聽著連網前數據機發出的那串高頻聲響,就好像神奇咒語,打開了探索世界的通道。當時的梁浩軒和世界上大多數人一樣,尚未意識到「類比」注定要一去不復返,這是時代的不可逆,人們能做的,就是順應潮流。

但梁浩軒對於潮流並非照單全收,「我從何而來」?「我為何走到這裡」?這是他時常問自己的問題。數位網路帶來的海量資訊,固然打破人們探索大千世界的疆界,但知識取得越來越容易、資訊流通速度越來越快的結果,卻讓人產生了感動疲乏,「所以我常思考,要把類比時代的初心與真誠融入策展。」

▲「The Beatles, Tomorrow」是台灣第一個外銷的自製展。(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The Beatles, Tomorrow」是台灣第一個外銷的自製展。(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自製IP登上世界舞台

台灣的商業展覽,目前仍以引進國外IP或授權代理模式為主,但梁浩軒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就立定目標做自製展,他知道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不做,觀眾永遠只有授權展可以看,「台灣的策展不能一直停留在舒適圈,所以我想讓啟藝成為標竿,進而帶動產業。」

為了這個目標,梁浩軒創業後足足花了2年,和五月天貝斯手瑪莎、設計師聶永真、方序中、樂評家馬世芳等人跨界合作,於2014年底推出啟藝的第一個自製展「The Beatles, Tomorrow」,叫好叫座之餘,隔年更相繼受邀到上海、深圳、北京展出,成為台灣第一個全程自製、成功外銷的文創商展。

「自製展要能敲開世界大門,首先須找到跨文化主題。」梁浩軒說,披頭四、恐龍等,就是放諸四海皆懂的文化元素。但即便是跨文化主題,展出內容仍要為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進行彈性調整。

以「披頭四展」移展為例,為了配合上海這個「不夜城」,不但開放夜間參觀,還陳設酒吧、邀請樂團駐唱;而移展至市民平均年齡不滿30歲的深圳時,為了迎合這群習慣打卡、拍照、發社群的觀眾,梁浩軒則乾脆讓展場變身為自拍聖地。

▲啟藝每年策劃約20場展覽,逾半數都是自製IP。(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啟藝每年策劃約20場展覽,逾半數都是自製IP。(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透過旅行、閱讀 為生命土壤施肥

現在,啟藝一年策劃近20場展覽,超過半數為自製IP,策展人不但需要創意,還要能忍受在高壓下工作的折磨過程,誰知道梁浩軒非但不以為苦,還極其享受,「很討厭自己這麼喜歡工作。」他笑說,尤其是看到觀眾著迷於展出內容的樣子,更讓他覺得上癮難以戒斷。

日常生活中,梁浩軒喜歡大量閱讀,「身處在碎片化的數位環境中能還靜下心讀一本書,是培養獨立思考、和資訊編輯力的最好鍛練。」他認為,這兩種能力是創意工作者的基本素養,而創意的本質則在於「差異化」。梁浩軒觀察到,比起類比時代,數位時代下的創意作品同質性似乎更高,可能是因為資訊交換快速且便利,創意人習慣在同溫層裡尋找靈感;而類比時代的知識網絡有限,所有創意都靠創作者從自己的生命土壤中尋找線索。

為了維持自己和他人的「差異化」,梁浩軒透過旅行為自己的生命土壤施肥,從已開發國家到未開發國家,有一種搭乘時光機穿梭在未來和過去之間的感覺,在親身體驗進步和落後的社會環境之後,也讓他開始思考展覽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中的意義,「在歐美國家,展覽以一種成熟產業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的生活當中;亞洲地區則不同,日本的展覽多偏重文化探討,中國則視之為娛樂產業,而在部分東南亞地區,展覽無疑更像是一種生活奢侈品。」

▲2018年「中華職棒三十週年特展│無人出局」。(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2018年「中華職棒三十週年特展│無人出局」。(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體驗共鳴 展覽不只是展覽

梁浩軒不只一次說過,好的展覽應該要具備深度影響力,「策展過程中我最期待的,是思考觀眾想跟展覽發生什麼關係。」觀眾從體驗中得到共鳴,就會把這些感覺帶進思考之中,自己去尋找答案。

以2018「中華職棒三十週年特展│無人出局」為例,梁浩軒坦言,當初不管從票房、還是市場接受度分析,要推動這個展是很有難度的,尤其主要訴求對象是習慣看球、而非看展的球迷時,「來看的人有多少?」

然後,梁浩軒的腦海中浮現出小時候和父親、哥哥在電視機前看棒球轉播的畫面;想起現在的職棒環境,都是老前輩們經歷過很多起起落落,好不容易鞏固起來的….;那一刻,梁浩軒就知道這個展會成功。

《中華職棒30週年特展—無人出局》後來蒐集了來自全台各地一千多件球衣、簽名球、球棒、雜誌與球員受訪影像等等珍貴棒球文物,在三個月展期中不斷更替展示,每一件展品都是由梁浩軒親手放置到展間,他知道每件展品的由來、誰出借的、怎麼借到的,「站在策展角度,我覺得我們沒有愧對球迷」。

▲總統府建築百年特展:「府100-TELL ME WHAT YOU SEE」。(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總統府建築百年特展:「府100-TELL ME WHAT YOU SEE」。(圖/INCEPTION 啟藝提供)

從披頭四、恐龍到五月天,梁浩軒認為策展除了創意,在行銷、營運、和管理方面的商業洞察更是重要關鍵,「叫好與叫座都可以經過計算而達成。」梁浩軒說,每一個產業都需要建立商業模式,策展也不例外,「可惜創意產業似乎特別缺乏同時擁有創意右腦與邏輯左腦的整合型人才。」

展覽,反映出當代社會的生活風格和品味,梁浩軒認為,「看展已經進入『分眾時代』。」要先確定產品賣給誰,創意才能被買單,面對內容為王、產品力是王道的現在,社群媒體的介入讓評價兩極化放大,展覽不再有蜜月期,票房好不好,三天就見真章,因此更需要跳脫傳統框架的策展團隊,透過更多元的面向去和觀眾溝通,尤其是和年輕世代溝通,「如果有個小朋友因為看了啟藝的展覽,啟發了他對美感的想像,這會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本文經《臺北文創—名家觀點》授權刊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