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共創 再現50年代夢幻漁村傳統海上竹筏

▲50年代捕撈作業中最主要的運輸工具「海上竹筏」。(圖/記者洪佳伶攝,2019.08.04)
▲50年代捕撈作業中最主要的運輸工具「海上竹筏」。(圖/記者洪佳伶攝,2019.08.04)

記者洪佳伶 / 雲林報導

雲林縣四湖鄉萡子寮西岸居民,特別於今年暑假再次召募庄內老中青學員及全台30位大專青年參加三天二夜(8/2-4)的體驗夏令營,由10多位在地耆老實地教導具在地風格的傳統「海上竹筏」,並於今(4)日上午10時於普天宮附近辦理竹筏下水儀式暨成果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副處長陳美燕、四湖鄉長蘇國瓏、海巡署第四岸巡隊副隊長陳甘栗、四湖鄉萡東村長蔡老列、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心娜及萡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瑞泉、社區執行長蔡茂昌等共同為消失60年的海上竹筏下水儀式揭幕,吸引許多民眾前來參與,也勾起許多在地老一輩村民的記憶。

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縣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至今已進行20多年,目前即將邁入300個社區共同參與社造相關計畫,範圍日益擴大,位於四湖鄉萡子寮的西岸沙洲過去是臺灣海峽淺海漁產最優質的區域,潛藏豐富的文史與西濱自然生態。本年度,將與四湖鄉公所持續輔導四湖鄉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辦理〈夢幻漁村嗣傳承 海浪濤濤揚帆起〉社區營造計畫。

文化處副處長陳美燕提到,四湖萡子寮是野生烏魚子的重要產地,捕烏魚的生活文化是社區珍貴的記憶與資產,在去年文化處補助協會辦理四天三夜的「烏倉寮重現體驗夏令營」,許多居民及耆老透過號召參與搭建「烏倉寮」,喚醒了深埋腦海的身體記憶,也建立起家戶間的海口情感。

除了「烏倉寮」的記憶外,「竹筏船」作為先民渡海來台或短期的季節性捕撈時的交通工具,在50年代的臺灣西部海上作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且因南北海域環境差異,及漁產種類的不同,竹筏大小、造型也各有特色,今年在當地耆老及社區成員們的討論下,決定延續傳統,未來也將融入深度文化旅遊遊程體驗,讓更多人認識漁村獨特的生活文化。

老中青三代共創 再現50年代夢幻漁村傳統海上竹筏 ▲學員們製作傳統的「海上竹筏」。(圖/記者洪佳伶攝,2019.08.04)

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心娜強調,這次參與竹筏製作的當地耆老表示在少年時期都曾目睹、參與過父執輩製作竹筏,自己並沒有獨立完成,加上近十年來大環境改變,這段歷史早已塵封,因為去年夏令營帶來的感動、今年決定再次集合。夏令營前夕大家就忙著舉行故事採集工作坊,接著又搬運巨竹進行前置作業,由60、70歲的耆老依從舊習、討論拼湊想法,一手教導這次參與的40、50歲村民及10、20歲年輕學員們認識過去技藝,除了看見萡子寮先民與自然奮鬥的應變,老中青三代的合作無間,也共同創造新的在地記憶。

社區執行長蔡茂昌補充,這三天二夜的夏令營,由社區居民集合食宿資源,提供食宿給在地國、高中生及本國或國際青年學員。期望藉由各個層面的實作過程,將瀕臨失傳的重要的海上竹筏記憶完整重現,並透過實際參與,讓漁民延續好幾世代那不怕苦、不怕難的勇氣與智慧基因傳承給下一代。

老中青三代共創 再現50年代夢幻漁村傳統海上竹筏 ▲海上竹筏下水儀式揭幕。(圖/記者洪佳伶攝,2019.08.04)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