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聲/大學社會責任 拉近我們與地方的距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助理教授張力亞(圖/戴敏琪攝)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助理教授張力亞(圖/戴敏琪攝)

初聲記者李妍頻 / 綜合報導

行政院將今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教育部也鼓勵各大學發揮大學社會責任,培養接地氣的人才,協助地方產業升級或解決地方問題。位於南投縣的暨南國際大學是縣內唯一的國立大學,在921大地震後,協助地方重建,是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標竿學校。負責整合資源的張力亞老師表示,要大學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動地方創生,還有許多課題有待解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生大學 大學生什麼

大學的設立,伴隨著學生食、衣、住、行的需求,為周邊帶來經濟效益。系所的成立,也能呼應地方的重點產業,進行人才的培育。除此之外,大學還能對地方做出那些貢獻?

台灣高等教育以往追求專業知識的傳遞,學生能否發揮所學,回應社會的需求,並不是教學的目標。以至於人才教育和生活脈絡脫節,大學與地方之間也互不交流。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競爭,以及國內教育資源有限的雙重挑戰,教育部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然而,發表在頂尖期刊上的研究即便強化了國際上的學術競爭力,卻沒有辦法回應台灣這片土地根本的問題。

取而代之的是「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鼓勵大學深耕在地,以善盡社會責任為目標。於是,「大學社會責任」成為各大專院校發展的重點工作。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助理教授張力亞(圖/戴敏琪攝)

大學的角色是什麼

暨大助理教授張力亞有一個很長的頭銜─「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協力治理組組長」。他的任務是協助社區把需求轉換成行動方案,再引進不同專業的人才一同解決,他以「福興課輔班」的例子分享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

由於福興社區的居民擔心小朋友在課後無人陪伴,所以和里長商討成立課輔班。里長向暨大人社中心尋求協助,由教育行政學系的教授帶領大學生進到社區輔導小朋友。張力亞說:「這些大學生得到的,不只是150元的工讀金!更重要的是,他們學習到如何處理教育現場的複雜問題。」

在課輔班步上軌道後,張力亞陸續邀請社工、諮商專業的教授加入,和大學生探討家暴、兒虐等議題。讓大學生在參與課輔班的過程中累積教學的經驗,也培養關懷社會的能力。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實踐大學社會責任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但是參與計劃的老師到最後都被學生的回饋所感動。在課堂上還來不及教的內容,學生已經在課輔班的教學過程中接觸到。他們不僅和老師分享觀察到的現象,還自發性的規劃下一步的行動。

學生給予的成就感以及學校提供的資源,支持著老師加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行列。張力亞說,暨大有將近60位老師投入,相當於全校教師數的1/5。

大學不是顧問公司

對於教育部期許大學與地方政府攜手推動地方創生,張力亞指出幾項有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地方創生134個優先推動鄉鎮集中在中、南部,台灣2/3的大學卻集中在北部,遠水救不了近火。大學和地方團體也需要時間熟悉彼此,他問:「如果社區和大學是因計畫而結合,那大學和顧問公司有什麼差別?」

張力亞強調,要和社區保持「陪伴」和「培力」的關係。就像暨大和福興社區的關係並不會因為計畫結束而結束,有經費,就以工讀金作為誘因;沒經費,就用課程帶學生進入社區。和社區建立共識,保持良好的互動才是重點。他建議大學回到教育的本質,思考地方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才有可能把人留在地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