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場》韋安/王金平的「臨別」贈言,台灣人懂嗎?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圖/王金平辦公室提供, 2019.10.21)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圖/王金平辦公室提供, 2019.10.21)

文 / 韋安

韋安/資深媒體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這是唐人李商隱,一首無題詩的首句。白話為,精美的琴為什麼有50根琴絃,一弦一柱都讓人追憶過去的年華。

王金平44年的立院生涯即將落幕,他踏入時沒有驚奇,他離開時也沒有精彩。但王的立院生涯,跨越蔣、李、扁、馬、蔡5任總統。歷經台灣社會和政治,跌宕起伏的重大變革與轉折,本身就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傳奇的一頁。

10月25日,在44年,1萬6千個日子裡,王金平以立法委員身份,最後一次站上質詢臺上質詢,進行「告別演說」,為立院生涯畫下句點(他的任期要到明年1月底)。

當國人都關注這場「告別演說」時,都忽略了在他最後一屆「陽春立委」任期內,其實還有其他7次質詢。

世人過度矚目於王金平為人處世的「喬王」印記,反而忽略了他從繁華落入平淡,最後4年,對過往40年臺灣政治和社會發展,所累積深層次矛盾和關鍵問題的洞燭和反思。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在「告別演說」中,王金平多有感慨。在台灣現今極端政治氛圍之下,這是王金平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也是一種悲哀。這種大悲哀訴諸國人難得回應,只能質問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不過,王金平的「臨別」贈言,台灣人聼得懂嗎?

以下匯整,王金平在過去4年多次質詢中,對台灣發展方向、國族認同、兩岸關係、國會政治的「心憂」與「所求」。括弧之內文字,皆引述自王金平質詢稿。

撕裂與和解》

「政治扭曲了台灣人形象!」

「觀光客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台灣人說:『阮台灣人有如水牛,質樸憨厚,肯幹實幹,有機會就拼命做。』世人都說:『台灣人面對困境不慌亂,務實處理,找活路、創希望。』」

「民國六、七十年代,外有中共壓力,國際孤立;內無天然資源的環境中,我們開創出『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奇蹟。證實了台灣人處事善良、理性、務實、苦幹的形象。」

「說來遺憾,台灣人這種美好的形象,近二十多年來,只要一碰到兩岸、統獨,省籍、政黨等議題。平時和藹可親的鄰居,慈眉善目的長者、朋友、同事、家人、甚至夫妻,一下子全變了樣,形同陌路,更如仇人,爭吵分裂。」

「更漸漸衍生出政治上的藍綠對抗。選舉上,藍綠動員對抗為手段,國會殿堂上藍綠惡鬥成常態。藍綠分裂下的台灣人,是政治的台灣人。與生活上真實的台灣人,有很大的落差。台灣人真實的面貌、性格,已被政治扭曲了。」

「有人說,這是民主過渡期的陣痛。『依我經歷,自民國75年至今已陣痛了30年;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化解藍綠惡鬥,就從面對自己、檢討自己開始!」

「面對藍綠惡鬥的因果,不必急於歸責對方。所有從政者,含我在內,必須承受這份共業。先從面對自己,檢討自己開始,才有機會化解藍綠衝突。不必期待任何人,就從自己做起吧!」

「社會和解的契機在公道!」

「大選前(2016),蔡總統呼籲選民,棄藍綠對抗與政黨惡鬥。在選後大力推動促轉條例。它是一刀雙刃。審議過程和結果,可成為社會和解的契機;反之也會加油添薪,更惡化朝野關係和激起藍綠對抗。」

「金平以為其間的關鍵,在於能否公平看待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威權統治、白色恐怖應受時代的審判;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發展台灣的貢獻,也應受同等的尊重。這才是全民所要的正義和公道,社會和解的契機,也就在公道。」

「藍綠和解,打開困局的鑰匙!」

「政黨會輪替,立法院席次也會改變,我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議事錄都會清楚記載,『當我們認定昨非今是有理,而不是痛改前非,我們就難逃惡鬥的命運』」。

「當我們不會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堅守是非對錯的價值,就會走上藍綠和解的大道。」

「若是繼續惡鬥不休,藍綠不和解,兩岸更無解,經濟必遭挫折;財政危機加大,政府事事難為;人民陷於匱乏恐懼。」

「沒有無解的難題,只有無解的心結!」

「解了心結,一切好討論,即使試盡各種方案,仍無共識,要杯葛、要癱瘓、要表決,凡事照議事規則,輸、贏、勝、敗,大家心服口服。遵守議事規則,就是停止藍綠惡鬥應謹守的分寸。」

「從政者的言行,形塑了台灣的政治文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長在我心。」

「金平期盼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從政者大家一起,負起責任,終結藍綠惡鬥,形塑政治文化。重建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講道理的新政治文化。讓國家走上正道,讓人民擁有幸福。」

對兩岸和平的憂心》

「當前台灣最敏感、最棘手,也是影響下一代人數十年人生及前途,更是影響爾後台灣百年大計的關鍵,就是兩岸之間,如何能走上良性互動、和平相處,到大多數能接受的終局安排。」

「讓兩岸間有永遠穩定的和平,才是台灣之福、人民之幸。是我們這一代從政之人,應擔起的責任和義務,為下一代人建造一個兩岸和平穩定的架構。在此架構下,以數十年的時間,讓下一代人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藉良性的交流、互動、溝通,探討各項可能的解決方案,逐漸共識出兩岸人民間最能接受、最可行的終局安排。」

「我們這一代人,若不能在有限的政治生涯中,建構一個可供下一代揮灑的『兩岸和平穩定架構』解決兩岸的問題,我們就會是失責的一代。否則『留給下一代解決』是一句極不負責、逃避一代人責任的空話。」

「朝野不和諧,社會不團結,兩岸難和平!」

「金平當然了解,今天在台灣,要建立一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是極為艱鉅的大工程。之所以艱鉅,不是架構的內容,因為金平相信,台灣人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架構。之所以艱鉅,是台灣正處在一個朝野不和諧、社會不團結的氛圍中。」

「從96年飛彈危機、2000年政黨首次輪替後,美方智庫就一再提議兩岸應訂定『中程協議』。最近又再度提及,所謂中程協議就是兩岸終極安排之前,應先有一段數十年的和平穩定的過渡期。中程協議,與國內近十多年來,各黨派人士所提各種版本的「兩岸和平協議」同樣的意義。由此觀之,國內外關心兩岸問題者,皆認為建立兩岸和平架構有迫切的需要。遺憾全部無疾而終、不了了之。」

「一個攸關台灣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在台灣為何連討論的機會都欠缺?是台灣多數民意認為不需要?是台灣主客觀環境判定下不必要?沒有經過社會民意廣泛、深入討論,怎知要不要?或要不要甚麼內容?說穿了,就是朝野對立不和諧,社會分裂不團結。互信不足,相互猜疑之下,豈有討論的空間?」

「金平觀察體會到,只要朝野不和諧,社會就不會團結,社會不團結,就無法理性探討敏感卻重要的兩岸問題。如何看待兩岸關係、處理兩岸問題,在台灣各黨派、各世代、各階層、各族群間意見多元,分歧對立。」

「若將兩岸的終極關係、統獨終極安排,視為個人或群體終生追求的理想、捍衛的信仰時,只有順我生、逆我亡,絕無討論妥協的空間。反之,視為是獲取或保有台灣最大利益的選擇方式時,無論是選擇的過程或結果,考量選擇的利弊得失,就有理性思考、衡量利害的選項空間。」

「『台灣唯有正確認識中國大陸,我們才有能力選擇正確的未來。』看似一個常識般的見解,但在台灣當前的政治社會氛圍,就變成一個複雜的問題。」

「因為不論是正確認識中國大陸,或要面對大陸的崛起,都必須依賴全方位的觀察、客觀的分析比較,才能作下理性的結論,以供判斷。但是若以先入為主的立場選擇所見,以好惡的主觀分析批判,勢必扭曲真相。『偏見傷害不了大陸,卻可能誤了台灣』。」

「只要朝野持續對立不和諧、社會繼續分裂不團結,台灣原本具有龐大且雄厚的民間實力,工商業資源,自豪的優秀國民素質,多元開創的社會能量等有利的條件,都無法有效地匯集,發揮如鑽石一般的特性,雖小卻有無堅不摧的力量。至少面對大陸的崛起,不致因難以聚力而徬徨失措,失去信心。」

「原本可凝聚為政府面對大陸時的實力,成為政府因應大陸對策的籌碼,因分裂對立而失能,這是台灣最大的遺憾和損失。」

「金平鄭重地提醒,朝野不和諧、社會不團結的根本問題不解決,台灣的實力難凝聚,台灣的正能量難發揮。假若政府只治標、不治本,以為訂更多的政策和法規,可阻擋流失的趨勢,勢必徒勞無功。結果更向大陸傾斜,更不利於台灣,也不利於兩岸和平的建構。」

「實力作後盾,才能不在威脅下屈服!」

「因為唯有凝聚足夠的實力作後盾,就不會在受威脅下屈服。我們不恐懼與大陸談判解決問題,但我們絕不願在恐懼中談判,所憑藉的就是實力。沒有實力,我們被逼在威脅下屈服,被逼在恐懼中談判,絕非台灣之福,更非兩岸和平之道。」

「台灣唯有不分彼此,團結凝聚出最堅強、最雄厚的實力作後盾,兩岸才能在平等、對等的條件下,為台灣取得最有利的結果、保障台灣最大的利益。這樣的和平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台灣真的沒有對立、分裂的本錢,『朝野要和諧、社會要團結』不是口號、也不應視為口號,這是台灣能否再次凝聚全民實力的基礎,是兩岸能否建構穩定和平的基礎。基礎不牢,不待大陸出手,我們真的會地動山搖、自毀長城。」

國族、文化認同》

「漢魂台魄壯臺灣,認宗愛台解分歧!」

「除原住民、新住民外,絕大多數台灣人都是來自大陸,長在台灣、生在台灣,當然就是台灣人,落地親兄弟、何必骨肉親,不應再分彼此。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與大陸之間有相同血緣、言語、宗教、文化、信仰。」

「做人要慎終追遠,我們也不會因政治原因而不認祖歸宗。認祖歸宗讓我們減少彼此間的歧異,放大彼此的同,縮小相互的異,衝突對立自然會大大的降低。有利於朝野的和諧,社會的團結。認宗,可以讓我們更拉近彼此,能真正再拉近彼此的台灣,才是愛台灣。」

「認宗可以讓我們更方便大方西進,大膽進取,抓住大陸發展崛起的勢頭,運用比其他國家更方便、更親密的關係,開展與大陸更正向的交流,運用大陸、經營台灣、壯大台灣。能壯大台灣,愛台灣才有意義。」

「血緣認宗是兩岸的臍帶,中華文化是兩岸交流融合的橋樑,而台灣文化則是中華文化下,一支更多元、更開放、更創新,更自主的文明。我們應以台灣多元開創的優勢,大膽以中華文化的元素,創造出讓中原文明更羨慕的典範。」

「或許在經濟實力上我們無法領先,但在文化上,我們絕對有機會創新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新中心。中華文化的根是漢魂,發展台灣新文化,結成了漢魂的果,是為台魄,這就是漢魂台魄的台灣尊嚴。」

「真正壯大有尊嚴的台灣,不必糾結於兩岸物質層面的對比。而在於精神層面,尤其是漢魂為本、台魄為果的文化創造成果,抬頭挺胸、屹立世界。以漢魂台魄塑造出台灣的新角色,發揮台灣的正能量。面對大陸的崛起,不卑不亢、抬頭挺胸,這就是真正有尊嚴的台灣。」

中華民國》

「我們要認同、捍衛、熱愛已屹立108年的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不用再正名;也不需要在前、後冠上任何的名詞、形容詞。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才能理直又氣壯地要求北京正視,已屹立108年的中華民國,正有效統治著台澎金馬等地。」

「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名,台灣是生我養我育我的母親,二者是太極圓融的關係。不矛盾對立、也不衝突互斥。」

「『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是憲法中明定的國旗,我們應該不分黨派,高舉它、認同它、尊重它。」

「當我們遺憾於奧運的場合,無法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時,至少在中華民國有效的統治地區,我們更應該抬頭挺胸高舉國旗,以它為榮,這就是正道。」

「捍衛中華民國主權與憲法,是我們現階段最大的共識,也是我們據以生存發展的根基。」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主權,中華民國憲法,這三項堅定的基本立場和國旗,是對內處理朝野對國家認同定位,處理兩岸問題的智慧仙丹。信守並捍衛這三項基本立場,就能與北京對等尊嚴,不卑不亢地討論、談判任何兩岸事宜。」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是法定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的特殊關係。因此兩岸任何爭議、敏感的問題,都有處理、解決的空間。」

「一切的爭議,以憲法為依歸回正軌;一切的認同以中華民國為共識走正道。不讓我們再陷於建國、正名、制憲等永無休止的爭辯,揚湯止沸才能昂首闊步走出去。」

國會忠言》

「讓立法院成為解決問題的中心,不是製造政局動盪的場所。」

「一、 保證政權無論如何轉移,國政運作無礙。

二、 保證多黨、多方、多元利益交征下,尋求可被接受的最大公約數,發揮議事的效能。

三、 保證朝野激烈的攻防中,堅持程序正義、法治原則。

四、 保證議事再大的紛爭、朝野再大的衝突,不但不能妨礙法律、預算、議案的產出。而且產出後,不會有無休止的法理憲政爭議,及社會抗爭。」

「國會是由代表不同政黨、選區、背景的成員組成,將社會多元各方的主張,透過各黨派間的合縱連橫、相互妥協尋求共識;或用表決、杯葛等方法得到結果。不到最後關頭,不輕言訴諸表決,也不輕言放棄妥協。」

「不管委員來自再小的黨派,也仍然是人民一票一票選出的代表。或許不是社會的主流主張,卻也是部分國民應該被重視、尊重、接納的意見。」

「零和的表決不應是常態,妥協的共識才是國會的價值。尤其在撕裂、對立、壁壘分明的台灣,我們應該讓社會看到,國會可以經由妥協尋求共識,不必是不惜一切拚輸贏贏的衝撞,如此,野心家才少了操弄的空間。」

「落實民意的真正國會,必先以『尊重少數』為前提,多數為力量的最終表決才具有正當性、合理性。議案通過的合法性才受尊重、肯定,才具有執行及被遵守的穩定性。」

「在議會,多數是實力、是力量,不是絕對的真理,憑藉多數就以為可以為所欲為,絕不是議會政治的真諦。」

「真正的民主國家,沒有永久的執政黨,也沒有必然的在野黨,風水會輪流轉。今天的多數如何對待少數,難保翻轉之後不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不尊重少數,一味仗勢多數,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多勝少。對今天的多數黨及他們的支持者,可能大快人心,得意一時,日後都要付出對立、撕裂、不穩定的代價,冤冤相報何時休?這不是真正的民主國會。」

背影》

別人批評他是「喬」,但他最理解並發揮國會協商折衝,尋求共識的意義。在17年立法院長任內,主持的協商,有紀錄的就有799次。通過的法案,包含創建新法247案在內,合計共3566案。

外界懷疑他的統獨立場,但他對兩岸關係站穩中華文化立場。四書五經,中華傳統文化的義理,充斥在他人生觀和政治理念裡面。

藍營質疑他是「綠骨」,但他對中華民國與台灣關係的詮釋,最切中現實。在三山造勢時,他主張一定要讓國旗在會場飄揚。他要搞第三勢力聯盟,名稱就定為「護衛中華民國政黨聯盟(簡稱護國盟)」

「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在王金平轉生而去的背影中,既有唏噓,也有質疑。而未來的路,他一定相信,老天自會為他安排。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