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社區感染非傳播 政府防疫說法算是髮夾彎嗎?

▲副總統陳建仁17號凌晨在臉書上解釋社區感染與社區傳播的差異。(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副總統陳建仁17號凌晨在臉書上解釋社區感染與社區傳播的差異。(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記者張志康 / 分析報導

關心武漢肺炎疫情的人,這兩天可能注意到一個小狀況,昨(16)日傍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發布第19例及20例確診案例,回答媒體提問時,承認係為「社區感染」,引起社會不少議論,今(17)日凌晨,副總統陳建仁旋即在臉書發文,表示「社區感染」並非「社區傳播」,國內防疫等級不必升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農曆年前武漢肺炎爆發以來,「防疫」成為全球各國的最重要功課,隨著疫情的快速發展,即使在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強力狙擊與打壓下,台灣的防疫政策仍堪稱翹楚。如何在保護國民健康同時,進一步避免社會的動蕩及民眾的恐慌,成為全球各國在面對這次疫情時,最重要的工作。

在台灣,政府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擴大,於1月20日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合國內各相關主管機關,全力對應疫情。這段時間以來,不管是禁止口罩出口、暫停部分航線、強制要求居家隔離等措施,都證明有效地控制境外移入的疫情傳播。然而,昨日陳時中公布確診的第19例,卻讓國人擔心,是不是台灣疫情開始失控?尤其是陳時中親口承認該例算是「社區感染」。

於是,副總統陳建仁在深夜於臉書發文,表示第19例係因載運多名訪台過春節的台商染病,因此可算得上「社區感染」(locally infected/transmitted),但因不符合「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特性,因此民眾不需要太過緊張。

從陳時中承認係為「社區感染」,到陳建仁發文表示並非「社區傳播」,算不算得上是政府防疫說法的「髮夾彎」?

從比較嚴格的角度來說,其實可以算得上是「說法髮夾彎」,但如前所述,防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保護國民健康同時,進一步避免社會的動蕩及民眾的恐慌。對於曾歷經過2003年SARS侵襲的台灣人來說,遇到類似的流行疾病,本來就有極高的敏感度與反應速度,這次武漢肺炎爆發後,台灣口罩立刻被搶購一空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防疫主管機關除了提醒民眾重視健康管理外,更重要的任務就是避免社會發生大規模恐慌。

我們可以推論一下,假設陳建仁不特別發文說明「社區感染」與「社區傳播」的區別,那麼,今天的各大媒體將會以台灣發生社區感染為題,鋪天蓋地而來,就算大多數人搞不清楚「社區感染」代表什麼意思,但聽起來就很可怕,接下來,已經實施實名制購買口罩的各大藥房、衛生所,又會出現搶購口罩的人龍,好不容易稍有紓緩的口罩荒,會變得更嚴重。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舉措與對岸網路上的「維穩」是一樣的意思,只不過手法不同而已。但透過具有醫療背景,且於SARS抗疫期間擔任過衛生署長的副總統陳建仁出手,不僅更具有公信力,也能夠快速營造權威感,讓民眾能夠安心。

從WHO的報告看來,這波武漢肺炎的疫情恐怕還沒有那麼快結束,確切地說,接下來台灣應該還有一段不算短的抗疫期間,確保自身做好健康管理、盡量避免出入人多的公眾場合、若必須出入,也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則是國人必須在接下來的抗疫期間學會的功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