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灣獨特鹽滷手工豆腐 劉還月改良「牢盆」來製鹽

▲民俗作家劉還月與墾管處,在車城後灣村製作失傳「牢盆」來煮鹽將開創新的社區旅遊新熱點。(圖/記者郭孟聰攝,2017.11.19)
▲民俗作家劉還月與墾管處,在車城後灣村製作失傳「牢盆」來煮鹽將開創新的社區旅遊新熱點。(圖/記者郭孟聰攝,2017.11.19)

記者陳宗傑,郭孟聰/屏東報導

車城鄉後灣發展生態旅遊,在地居民會使用海岸的天然鹽滷製作手工豆腐,成為社區旅遊一大特色。民俗作家劉還月與墾管處合作,來教導社區民眾製作改良中國式「牢盆」來製鹽,將在年底重現當地煮鹽產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還月在車城後灣村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車城後灣村早年物資缺乏時代,村民會在農閒時會煮海鹽或採集珊瑚鹽,由於科技進步食鹽製作機械化,因此這項「牢盆」工法幾乎失傳。劉還月表示,當地住民以前用大臉盆或大灶煮鹽,改良式「牢盆」有五灶門圓形爐,上面在放著平底鍋來煮鹽,因為鹽不會黏鍋底,所以不是用炒的,必需用大火將海水煮沸,在利用木材餘溫讓海鹽結晶,由於重現「牢盆」的每個工序和過程,都蓄積先民無窮經驗與智慧,不僅可以凝聚在地情感,更可以將珍貴的先民智慧,傳承給更多的年輕世代;也期待成果能成為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新亮點,開啟後灣煮鹽產業的亮麗風貌。

▲民俗作家劉還月與墾管處,在車城後灣村製作失傳「牢盆」來煮鹽將開創新的社區旅遊新熱點。(圖/記者郭孟聰攝,2017.11.19)

台灣因為四周環海,自古以來鹽的取得都以海鹽為主,主要產自於台江內海的鹽田曬鹽。但鹽埕曬鹽只適宜台灣西岸的沙灘海岸,依據恆春縣志記載,恆春半島居民早年取用珊瑚礁岩穴或自挖的「鹽窟仔」中的滷水,在秋冬時滷水歷經陽光曝曬ヽ落山風吹襲後結晶成鹽,這些產自珊瑚礁岩壺穴中的海鹽,就稱為「咾咕石鹽」。

▲得天獨厚的特色讓車城鄉後灣發展生態旅遊。(圖/記者郭孟聰攝,2017.11.19)

民俗作家劉還月採擷不少當地先民口述,村民在沛雨期或颱風季節取海水煎鹽的紀錄,可見「煮海水取用食鹽」曾是恆春半島自古以來的重要海鹽來源產。劉還月老師並考究《天工開物》等典籍獲知古時的煮鹽器具—「牢盆」,期望透過重現千年歷史的面貌,重開傳統海鹽製作工系,更可進化先民取鹽的方法,讓更多人了解海鹽與恆春半島「咾咕石鹽」的歷史與文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