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T-5部訓高教機來說,本屆航展展出了更為正確的模型。的確可以看出中科院與漢翔,利用這兩年的時間,將原本F-CK-1B的機身,移除高教機不需要的裝備,並將機身加大以容納更多的機身燃油。但是後座並未加高,這在高教機上未來可能成為嚴重的缺陷。因為後座的飛行教官在前座學官可能失能下,必須在視野較差的環境下操作飛機;而且F-CK-1原本就較窄的主輪,在T-5上雖然看到改進,但整體而言還是很窄,也就是說常發生在F-CK-1戰機上因主輪間距過短產生的煞車問題,在T-5上可能改善空間有限。


部訓高教機當初在馬政府時期確立了「洋機國造」,到蔡政府改為「國機國造」。我並不是反對國機國造,但是這種在國際上獲得現貨和技術難度不高的情況下,也需要無條件的「國造」,增加了技術和時程的風險,其必要性讓人懷疑。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海劍二和海劍羚艦基防空飛彈。康定級艦在接收之際,就顯示出防空能力嚴重不足,服役至今已經超過20年,但是這問題完全沒有改善。而問題就是平可夫點出的關鍵:基礎薄弱,技術問題繁多、台灣與外部世界技術合作不夠與缺乏大國化的國防思維。台灣在研發各類飛彈上成效的確卓著,但也不是全面向的各種飛彈都是翹楚。天劍二型飛彈當初是中科院的榮耀,但也是輸入關鍵技術和零組件的成果。當外購技術缺乏艦基改裝的部分,技術上捉襟見肘的情況就明顯展現。原因很簡單,當國外有成品可以進口,你的成品可能危害技術來源的海外銷售時,關鍵技術的輸出就會受限,讓你在有限人力物力上遲遲無法完成開發。以目前我國艦載防空飛彈來說,點防禦和雷達半主動導引的區域防空都是亟待更新的產品,而國際現貨市場上也有先進海麻雀ESSM與海公羊系統可供出售,但由於同級產品有能力「國造」,因此受限在國造遙遙無期,外購又因國造優先的情況下,海軍艦艇防空能力的升級就這樣一天拖過一天。

國防工業的確可以提升國內產業結構和能量,但也要量力而為。台灣的航空工業並未像韓國發展出幾乎具備全機自製的能量,至今能停留在「精密機械加工」這個階段,現代戰機關鍵的雷達、飛控電腦、任務電腦、飛控與作戰軟體、各類電子裝備,並不具備如KAI那樣的自製能量。如果要開發自己的下一代戰機,部訓高教機國機國造的幫助並不大。政府要很現實的面對國內國防工業的能量,而不是被「世界多少百分比的航空扣件是台灣製造」這種看似華麗其實無關能力的數據就此自滿甚至與世界脫節。●作者: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