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李兆立/央行左手出重招打房 右手打臉行政院

▲台北市的房價對一般家庭已是沉重負擔,房價繼續飆漲更激發民眾不滿。(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台北市的房價對一般家庭已是沉重負擔,房價繼續飆漲更激發民眾不滿。(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文/李兆立

房價直直飆,民怨跟著漲,終於讓政府坐不住了。除了財政部喊出「房地合一稅2.0」,中央銀行更是連連出招,去年年底先開第一槍「選擇性信用管制」,僅僅事隔四個月再開第二槍,加重力道抑制炒房之意,非常明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央行如此頻繁出手,其實相當罕見。這次的出招到底透露出什麼意涵,打房的預期成效又是如何?

第一,短短四個月又出手,房價飆漲情形恐怕不妙。

央行的報告開宗明義指出,是因為滾動檢討了房價管制的四項指標,發現仍然有過多資金流向房市,所以決定加重力道打房。

換句話說,政府去年年底所宣稱的「宣示打房決心,讓市場產生預期心理而收斂」並未如實兌現,而建商更沒有如同過去幾個月哭訴的「政府打房,快活不下去」。內政部下個月即將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房價指標,各項數據恐怕更加難看。

這或許也說明了,去年一再宣稱「房價只是溫和上漲」、「台灣囤房問題不嚴重」的行政院各部會,最近為何動作頻頻,一下子說要力推「房地合一稅2.0」,一下子把囤房稅丟出來試水溫又縮手。

第二,央行首次對工業區土地出手,凸顯經濟部過去處理閒置土地的成效不如預期。

台灣工業區被炒作囤地早已不是新聞,更惡劣的是一邊囤地,一邊還拿來抵押,貸款去買更多地來囤,導致工業區土地價格飆漲。結果近年台商鮭魚返鄉時買不下手,迸出「工業區一堆土地閒置,台商卻找不到地」的荒謬情況,經濟部才終於開始正視。

因此,經濟部工業局曾宣示會加強管理工業區用地,督促土地活用並開罰囤地大戶,並預計在去年10月公布裁罰名單。結果直到今天,我們依舊看不到這份名單。

央行這次破天荒對工業區閒置土地出手,抵押貸款從「銀行自律」變成「最高限貸5.5成」,表示工業區土地價格已經病入膏肓,銀行自律和經濟部管制成效不彰,只好自己從資金面下手。

第三,政府打房政策做足了嗎?囤房該不該處理?央行與行政院顯然不同調。

談到台灣的「高房價高空屋」困境,蔡總統也曾肯認這個問題,但一談到「囤房」,政府的反應就變得相當微妙。

例如,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去年突然語出驚出,宣稱「囤房問題有限,住宅分配朝向均衡趨勢發展」,結果不僅被民間團體OURs整理財政部稅籍資料打臉,央行的報告也明白指出「囤房問題惡化」。

又如,行政院宣布不推囤房稅,記者會舉出「恐衝擊78萬戶租屋族」和「韓國開徵囤房稅,反而造成房價上升」兩大理由,結果被時代力量立委質詢時才承認,所謂78萬戶的說法沒有統計來源,而所謂「韓國囤房稅反而助長房價」的說法也沒有實證資料。

事實是,韓國總統文在寅的打房期間,韓國房租漲幅是台灣的一半。央行的報告更進一步指出,韓國房價飆漲的主因是「房屋供給嚴重不足」,而台灣正好相反,是「供給大於需求」的囤房問題。

對於囤房稅該不該開徵,畢竟是財政部的職權,中央銀行沒有明講,但這回的加強管制措施卻給了答案。央行針對「第三戶」與「第四戶以上」進一步加嚴貸款條件,除了避免投機炒作,「第四戶以上」正好是囤房稅的起徵點。該不該處理囤房,央行的態度看來相當明顯。

最後,央行這次確實出了重手,但在政府政策工具未齊全的情況下,打房成效恐怕依舊有限。

台灣房價問題沉痾已久,高房價高空屋的困境所牽涉的利益更是複雜難解,因此需要多管齊下,才有逐步解開的可能。

自從去年年底以來,民進黨政府為了因應房價飆漲,已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實價登錄2.0」和「房地合一稅2.0」,再加上央行這次的「選擇性信用管制2.0」已經連出四招,看似展現了打房決心,但回顧過去就會發現仍有欠缺。

畢竟,「選擇性信用管制」並非沒有出現過,結果上回實施的那幾年,正好是房價飆升速度最快的幾年;「房地合一稅」也是現在就有的制度,如今雖然可望通過升級版,過去一年來也證明了對抑制房價飆漲效果有限。

真正的問題是,除了要從「流量」端,透過信用管制和房地合一稅來抑制炒作交易,更要從「存量」端同時下手,透過囤房稅的提高並落實開徵,來引導長期墊高房價的空屋囤房儘速出清。要處理囤房問題,央行已用研究報告和管制措施表態,但稅制改革的臨門一腳,還是要靠財政部和行政院自己拿出決心。

囤房稅即將於下週的立法院排審,到底要何時開徵,稅制又該如何設計,當然有討論的空間,只希望財政部可以開誠布公,別再拿出更多謊言來搪塞,結果恐怕會被民間專家和央行一再打臉。

●作者:李兆立/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