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標準,當一個地區每年的供水量跌破500立方公尺時,就是陷入「水資源絕對稀缺」。而202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華北平原居民每年每人僅能分到253立方公尺的水資源,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情況也相去不遠。
根據中國政府的調查指出,中國水資源有很大比例不適合人類使用,即使近年來進行水質改善,中國的地表水仍有19%的水資源不適合人類飲用、7%不適合任何用途;地下水更有30%不適合飲用、16%不適合任何用途,且可能會因農業和工業的化學污染,導致無法使用的比例繼續增加。
柯林斯與瑞迪指出,雖然目前中國的旱災災情主要在出現在南部地區,但北部超抽地下水問題一直是中國水資源的危機核心。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帶聚集了超過10億人口,但這個區域的湖泊、河流與地下水的存量卻在過去15年持續下降。中國國北部部分地區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公尺的速度下降,除了地下水存量快速減少,甚至造成地下蓄水層出現崩塌,使得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也難再恢復。
中國政府在2003年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後續也開始進行人工造雨項目,即使每年對水資源的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但河北一帶的地下水仍在大規模枯竭,有學者預測,到了2030年可能將會入不敷出。
乾旱容易引發飢荒與動亂,因此中國政府過去都將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供應視為重點施政項目。但隨著美中之間的戰略競爭日益激烈,糧食安全問題也變得更加重要。中國糧食自給率長年維持在8成左右,功歸於地下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華北地下水抽取速度遠遠超過自然界補水的腳步。若得不到充足的地下水支援,使得華北糧倉以及南方水稻產量減產,中國就得在國際市場大肆購買糧食,將會讓糧食價格飆升,對國際市場造成莫大衝擊。

由於中國電力消費有65%屬於工業用電,若中國發生缺電,不僅是民生用電,而是會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就如同2021年中國遭遇大規模停電限電時的狀況相同。由於中國是鋁、鉛、錳、鎂、鋅與許多稀土金屬的最大生產國,即便只是一個區域的停電限電也可能影響全球市場。
目前中國缺水限電的現象,以四川受害最深,因為當地超過75%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廠,這個內陸省份又剛好是這波旱情的重災區,再加上高溫使得四川的電力需求激增,旱災又讓長江沿岸的水力發電量減少了一半,若在酷暑天氣持續限電,成都工業區設廠的富士康、福斯與豐田汽車、以及特斯拉的零件供應商,也都只能宣布減產。
柯林斯與瑞迪指出,中國缺水問題不僅是對中國的農業與工業造成影響,甚至會導致全球性的糧食與工業原料短缺,規模將遠遠超過新冠疫情與烏克蘭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因此各國政府更應該立刻行動,讓全球市場為中國長期的水資源危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