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季柏進一步說明,在未來環保的確是一個趨勢,但很多事情要從小地方做起,像是有些旅館不提供一次性備品,關鍵是要改變大眾的想法,「要消費者要願意共襄盛舉,而不是業者一廂情願」,當我們組裝成商品,要被市場檢驗時,考驗的就是消費者的選擇,其實現在綠色旅遊觀念的普遍性還沒有那麼高,「他可能平常願意帶環保餐具、自備購物袋,但是當你出去旅遊的時候是不是還想要那麼做?這其實是兩件事情」。
對旅行社來說,公司行號、學校、機構的團體旅遊客絕對是每年重要的收入來源,「像是國內旅遊不提供紙本,出團資料電子化,其實大部分的單位還是不買單的。」不過,李季柏也不悲觀,畢竟綠色永續並不是去大自然就叫綠色旅遊,而是在整趟行程中,是不是能試圖辦得到環保減碳,在各方各面盡力做到,從小事情開始做起,這些小事情累積多了也是個不錯的貢獻,像是安排在地友善的餐廳,走的是大自然的行程,提供桶裝水讓客人補充而非提供瓶裝水,慢慢從部分的遊程中換掉一些高碳排行程,但目前看來消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並沒有那麼強,現在就是需要持續的大力推廣。

「民間的嗅覺比政府敏銳很多,很多正在蓬勃發展,過去旅行業者其實都著重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在疫情下也算是因禍得福,有時間停下來,回過頭來用去經營世界的方法經營台灣,發掘很多不一樣的新鮮體驗,推出了很多系列團,發現了很多台灣很好的景點或是體驗。」李季柏指出,產業很難用一種商品跟所有人對話,所以也試著透過一些不一樣的商品種類來和消費者溝通,也有中小企業願意支持,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小眾市場,但是他很多元,或許沒辦法像主流一樣發展,但絕對可以永續,擁有對這塊土地的熱情,「我們也向消費者溝通,世界很大,台灣很美!」即使境外旅遊是旅遊業盈利不可或缺的大餅,但日後還是會繼續經營國內,用一些比較小眾的商品,希望可以服務特定的消費者和支持特定的品牌合作,介紹台灣特殊的節慶、特別的旅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