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鬆綁救經濟有用?南早:緩不濟急、已至少浪費1年

▲自從中國傳出第1起已知的新冠病例以來,至今已經過了3年,有外媒分析稱,中國的復甦之路將緩慢而坎坷。(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自從中國傳出第1起已知的新冠病例以來,至今已經過了3年,有外媒分析稱,中國的復甦之路將緩慢而坎坷。(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自從中國傳出第1起已知的新冠病例以來,至今已經過了3年,在白紙運動爆發後,當局看似正緩慢結束長期強硬的清零政策,不過有經濟學家表示,儘管北京在重新開放方面好像邁出了一大步,但隨著未來幾個月感染人數激增,復甦之路將緩慢而坎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儘管市場對於中國可能開放的消息表示歡迎,但還是有些分析師持謹慎觀望態度,如野村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就表示,中國要與新冠病毒共存,進度會十分緩慢、代價高昂且過程坎坷,因為新冠病毒在冬天可能更具傳染性,一直堅持清零的中國,無論是疫苗接種率還是群體免疫覆蓋率都仍顯不足,感染激增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專家指出,只有當新冠病毒感染開始直線下降時,才有可能因國內消費反彈,而帶動真正的經濟復甦。然而,隨著開放正緩慢進行,中國應該會有好一段時間都處於病例暴增的高峰期。

中國歐盟商會也表示,中國政府「至少」浪費了1年為群體免疫做準備的時間,如果在實現群體免疫之前就取消限制,中國可能會出現病例大幅飆升的情況,並對其衛生系統造成巨大壓力,結果就可能回頭實施更嚴格的病毒控制措施,導致供應鏈被扼殺,正如2022年上半年所發生的那樣;此外,中國也應積極為全體人口的疫苗接種展開規劃與落實。

報導提到,儘管北京一再承諾,會設法平衡經濟增長和疫情控制,但嚴格的封鎖、過度的大規模篩查和檢測,都已經耗盡了中國民眾的耐心,並在主要城市和大學校園引發了罕見的抗議活動,每當哪裡有疫情爆發,社會流動性就會受到限制,幾乎各行各業都遭受池魚之殃。

報導聲稱,服務業是當中受害最嚴重的產業,就連原本在全球新冠大流行初期,受益於外國強勁需求的製造業,今年也開始陷入困境,加上病毒傳染性變得更強,恐面臨出口減少和更嚴重的供應鏈中斷;一度靠清零政策成為全球防疫模範生的中國,若想彌補因制度僵化錯失的時間,恐怕得設法急起直追。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