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看電影就喜歡有場面、有刺激,使得春節看動作片成為永不退燒的選項。隨著潮流轉變,從李小龍的打鬥電影,到狄龍主演的古龍武俠片,再到成龍掛帥的動作喜劇片,台灣觀眾都曾熱情捧場。不過還是以李小龍的紀錄最驚人,他不僅曾在同一年的春節有兩部動作電影在台灣自己打自己,還曾因為號召力太可怕,使得他和美國片商合作的影片被國片商聯合抵制到非得用外片的身分進口,才不會上映戲院家數太多,讓其他片沒活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小龍風潮在台灣比香港晚超過半年 春節檔自己打自己

李小龍小時候已經當過粵語片童星,留學美國之後在當地再度進入演藝圈,由於當時歐美的生態,李小龍在白人當家的環境中有志難伸,因此回到香港,在和邵氏談合作不果的情況下,轉而與當年新興的嘉禾攜手,拍了動作電影《唐山大兄》。民國60年(1971)的10月底在香港上映後,驚破票房新紀錄,當年華人影片在港能賣破150萬港幣已經很風光,《唐山大兄》賣了近320萬港幣,是超級轟動的佳績,李小龍立刻在香港影壇變成無人可及的天王巨星,馬上就再為嘉禾拍了乘勝追擊的《精武門》,票房飆到440萬港幣。

▲李小龍因《唐山大兄》在香港影壇變成超級巨星,可是這部片在台灣卻是在晚一年多的春節檔才終於上映。(圖/摘自IMDb)
▲李小龍因《唐山大兄》在香港影壇變成超級巨星,可是這部片在台灣卻是在晚一年多的春節檔才終於上映。(圖/摘自IMDb)
今日觀眾可能很難想像,以李小龍如此威猛的票房成就,台灣當然也很快聽聞,《唐山大兄》在台上映卻遙遙無期,反而是《精武門》後來居上,在民國61年(1972)的夏天在台推出,成為李小龍成年後第一部在台正式公映的電影,比香港的《唐山大兄》熱潮晚了超過半年。

《精武門》在台灣也轟動無比,打響李小龍的名號,因此他的下一部片《猛龍過江》,香港排在跨年檔期,台灣自然就是接下來的春節黃金檔上映。只不過李小龍太紅,另一家片商在此時把台灣觀眾始終沒能見到的《唐山大兄》也排出來上春節,形成「李小龍打李小龍」的大戰。

▲李小龍紅透半邊天,曾經讓片商為此鬧出抵制事件。(圖/摘自IMDb)
▲李小龍紅透半邊天,曾經讓片商為此鬧出抵制事件。(圖/摘自IMDb)
以正常的情況,自己打自己難免互相瓜分資源,搞不好兩敗俱傷,但李小龍真的就是紅到無人可敵,當年賀歲檔的華人電影,最賣座是《猛龍過江》,第2名是《唐山大兄》,李小龍成為最大贏家,其他人的票房連其中一部都望塵莫及,更甭提兩部加在一起,那時他來上門談合作卻沒有接受的邵氏,再後悔也來不及。但沒人想到,李小龍的風光有如曇花一現,《猛龍過江》推出後的半年多,李小龍已經英年早逝。

《龍爭虎鬥》曾有抵制風波 狄龍翻紅成為古龍大俠銀幕代言人

李小龍生前留下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龍爭虎鬥》,票房將掀起何等狂潮,片商都心知肚明。也因此這部片雖是美國華納和香港嘉禾合作,嘉禾想以國語配音版引進台灣用國片的資格上映,其他國片商全力抵制,堅稱這是華納的電影,因為國片和外片的上映戲院家數,前者向來多過後者,後者有一定的限制,若是《龍爭虎鬥》用國片的資格引進,其他國片恐怕找不太到戲院能上映,根本甭想生存。

在抵制聲之下,嘉禾只好退讓,宣告以外片身分登台,片名也因為曾經有外片叫《龍爭虎鬥》改成了《新龍爭虎鬥》。不過戲院家數就算比其他國片少了很多,《新龍爭虎鬥》依舊是當年台灣春節檔票房冠軍,照樣大熱賣。

▲《新龍爭虎鬥》因為國片商聯手抵制,在台灣不得不以外片的資格上映,戲院家數也大縮水,卻還是春節檔最賣座的大片。(圖/摘自IMDb)
▲《新龍爭虎鬥》因為國片商聯手抵制,在台灣不得不以外片的資格上映,戲院家數也大縮水,卻還是春節檔最賣座的大片。(圖/摘自IMDb)
在李小龍最紅的年代,過往是票房霸主的邵氏就很悶,那時邵氏最夯大導演也是專拍動作戲的張徹,而張徹隨著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力捧演員,當年他主打的是姜大衛與狄龍的雙人組合,由身材纖瘦的姜大衛做男一、高大的狄龍為陪襯,雖然一反過往動作英雄要高大威猛的安排,卻也還是受到觀眾歡迎,想不到對手嘉禾出了個同樣也不算高大的李小龍,席捲各地票房,姜大衛與狄龍的組合就算還是每年邵氏春節檔在台灣與香港的主打,感覺就是有點壓抑。在李小龍驟逝後,看似姜大衛與狄龍總算要獨佔鰲頭,沒想到嘉禾改弦易轍,推出許冠文、許冠英、許冠傑兄弟合作的喜劇,成為香港觀眾新寵,動作片的時代看似要結束了。

▲狄龍的古裝大俠電影也曾經是台灣春節檔一定會出現的重要片型。(圖/摘自IMDb)
▲狄龍的古裝大俠電影也曾經是台灣春節檔一定會出現的重要片型。(圖/摘自IMDb)
相較於姜大衛輕盈靈巧、卻只被侷限在「叛逆少年」的路線上,高大英挺的狄龍更符合傳統小生的形象,因此揮別了張徹的年代,他在邵氏反倒比姜大衛更有發展,影壇地位逐漸躍居其上,而在導演楚原開啟了改編古龍武俠小說的熱潮後,狄龍獲他力捧扮演楚留香、傅紅雪、李尋歡等俠客,變成古龍筆下大俠的銀幕代言人。

這些武俠片在台灣的票房比香港還高出不少,邵氏光為了台灣的收益,不管香港觀眾是否接受,都擺明了一定繼續拍下去,因此「楚原+古龍+狄龍」鐵三角武俠片,連續好幾年登上台灣春節檔,締造另一波的賣座高潮,直到1980年代才慢慢退燒。

▲狄龍的古裝武俠片在台灣的票房比在香港還高,邵氏特別為了台灣市場持續拍下去。(圖/摘自HKMDB)
▲狄龍的古裝武俠片在台灣的票房比在香港還高,邵氏特別為了台灣市場持續拍下去。(圖/摘自HKMDB)
動作加搞笑趣味性更足 成龍走偏鋒成超級巨星

從張徹的武打片,到李小龍的打鬥片,一直到狄龍主演的古龍武俠片,大俠們常常都是正氣凜然,或是有著悲憤的冤仇要報,到最後可能也為了自己的理念而犧牲,尤其張徹的影片常都以英雄死傷殆盡作收,在充滿歡樂氣氛的春節,實在感覺太沉重。市場開始需求更新一種的銀幕英雄,成龍就此脫穎而出。

▲成龍早期以功夫喜劇崛起,片中除了要有激烈打鬥,耍寶搞笑的演出也不能少。(圖/摘自IMDb)
▲成龍早期以功夫喜劇崛起,片中除了要有激烈打鬥,耍寶搞笑的演出也不能少。(圖/摘自IMDb)
相較於李小龍或是姜大衛、狄龍,成龍並沒有俊帥的外表或是英挺的氣派,反而平凡、有親切感,因此他演悲劇英雄不特別適合,卻很走出專屬於自己「喜趣+動作」的路,反倒更適合在春節時欣賞。《蛇形刁手》、《醉拳》兩部片中,他都是被功夫高強的怪老頭師父修理、磨練的滑頭小子,既有身手的展現,也有耍寶的表演,深深抓住觀眾,在台港等地都創下高票房,使他從過去大都只能擔任配角,變成當紅搶手大牌。

《師弟出馬》在台灣春節檔締造冠軍票房,使得成龍電影在接下來的20年幾乎都是每年台灣春節檔最受矚目的巨作,即便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等後繼的票房紅星輩出,成龍也依然穩坐華人演藝圈大哥大的寶座,一直到21世紀。

▲自從成為華人影壇大哥大,成龍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片在春節推出,持續稱霸到21世紀。(圖/摘自IMDb)
▲自從成為華人影壇大哥大,成龍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片在春節推出,持續稱霸到21世紀。(圖/摘自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