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緬甸發生規模7.7強震,4月5日巴布亞紐幾內亞也發生規模6.9地震,短期來看地震發生頻繁,但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全球至今(6)日已有1333天沒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長時間來看仍是地震平靜期,未來全球必定還會出現規模8以上地震,全球最大、包含台灣在內的「太平洋板塊」,是要特別關注狀況的地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333天沒規模8地震 近期地震頻繁恐是假象

日本天氣新聞(Weathernews)近日統計,2024年4月至今,每10天規模6以上的地震次數,發現2025年3月下旬,規模6以上的地震次數高達10次,主因是2025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地震偏少。

郭鎧紋指出,雖然近期地震很多,但全球每年規模7以上的地震次數平均15次,2025年1至3月出現4次,還在正常範圍;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球每次規模8地震的間距平均為450天,但2021年8月12日至2025年4月6日,已經有1333天沒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是1900年以來第6長的平靜期。

▲1990年至2024年,全球每年規模7以上的地震次數平均為15次。(圖/郭鎧紋提供)
▲1990年至2024年,全球每年規模7以上的地震次數平均為15次。(圖/郭鎧紋提供)
大地震活躍怎麼看?專家揭統計機率

郭鎧紋說明,若以「當年有造成大海嘯的地震(通常規模8.6以上)」視為地震活躍期,1900年以來,分別有1946、1952、1957、1960、1964、2004、2010、2011等8年,地震活躍期的比例為6.4%。

而沒有出現規模8地震的年份,當年地震釋放的能量通常不到500顆廣島原子彈,可以算是地震平靜期,1900年到2024年間,有58年沒有出現規模8地震,佔46.4%;另外有59年是有出現規模地震,但沒有出現特別嚴重的海嘯,屬於正常期,占比為47.2%

▲1900年至今規模8以上地震統計,其中有8年造成大海嘯,屬於地震活躍期。(圖/郭鎧紋提供)
▲1900年至今規模8以上地震統計,其中有8年造成大海嘯,屬於地震活躍期。(圖/郭鎧紋提供)
大地震活躍期要來了?台灣也要小心

郭鎧紋提及,最近1333天沒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是1900年以來第6長的平靜期,不過據統計,連續3年未發生規模8地震之後,第4年不發生規模8地震的機率,高於發生規模8地震未來全球必定還會出現規模8地震,但造成巨大海嘯的機率也不到10%, 對沒有科學依據的預言,無需過度恐慌,仍應居安思危,做好防震準備。

此外,大地震的間距「長者恆長、短者恆短」,近期可先關注全球最大的「太平洋板塊」向西北方向隱沒狀況,包括阿留申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小笠原海溝、馬里安納海溝是否頻繁出現地震,「整個環太平洋都是規模8地震熱區,台灣也在內。」

▲2021年8月12日至2025年4月6日,已經有1333天沒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是1900年以來第6長的平靜期。(圖/郭鎧紋提供)
▲2021年8月12日至2025年4月6日,已經有1333天沒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是1900年以來第6長的平靜期。(圖/郭鎧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