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氣候忽冷忽熱,不少人感覺手腳冰冷,對此中醫提醒,這未必都是天氣問題,也可能是體內陽氣虛、氣血運行不暢的警訊,需從根本體質調理著手,透過按壓「勞宮穴」與「湧泉穴」,有助氣血更加順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林經偉指出,氣候變化劇烈已成常態,而近來許多民眾因手腳冰冷就醫,尤其是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不時感到四肢冰冷難耐,而根據中醫觀點,這類現象屬於「四肢厥逆」,常見原因是陽氣虛弱、氣血循環不佳,當外在氣溫降低導致末梢血管收縮,手腳便難以保暖。

林經偉表示,人體內的陽氣如同暖氣系統,一旦虛弱,身體對外在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會變差,這在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身上更為常見,在春夏之交的濕冷天氣裡,症狀還可能加重。

▲勞宮穴。(圖/花蓮慈院提供)
▲勞宮穴。(圖/花蓮慈院提供)
針對這類情形,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依照個人體質進行調理,而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簡單做法有助改善,對此林經偉建議,可多攝取溫熱食材,像是紅棗、桂圓、老薑等,例如黑糖薑湯、桂圓紅棗茶,因紅棗本身即帶甜味,有助補血,薑則能驅寒、改善血液循環,故不僅可暖身補氣,還能避免額外攝取糖分造成血糖波動。

林經偉也說,除飲食外,透過穴道按摩也可促進末梢血液流通,推薦每天按壓手掌的「勞宮穴」、腳底的「湧泉穴」,並搭配深呼吸、溫敷或泡腳,氣血可望更為順暢,若平時養成練習太極拳、八段錦或簡易養生操的習慣,更有助提升陽氣,促進體內循環。

林經偉提醒,台灣春夏季常因季風與鋒面來襲,造成氣溫忽高忽低,體質虛弱者更要注意保暖,衣著則宜依氣候增減,避免肩頸、腰腹著涼,若出現手腳冰冷並伴隨臉色蒼白、極度疲憊、盜汗、皮膚發黑等症狀,務必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潛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