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1)日是小滿節氣,濕熱氣候緊接報到,「小滿」是什麼意思、有哪些習俗,以及小滿能吃什麼飲食養身,《NOWnews》整理重點一次看。對此中醫師提醒,梅雨季的飲食與起居若稍有不慎,容易引發腹瀉、濕疹等不適,應及早調養,有助健康度過季節交替。
小滿意思:農作物漸趨飽滿,迎接初夏梅雨
「小滿」是24節氣中的第8個節氣,通常落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間,像2025年小滿就是5月21日,象徵農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在台灣,此時中南部地區的水稻已進入抽穗末期,進入乳熟、黃熟階段,預示著稻穀即將結實。同時,小滿也標誌著梅雨季節的開始,氣溫升高、降雨頻繁,午後雷陣雨增多,對農業灌溉與病蟲害防治提出挑戰。農民此時需加強田間管理,如疏通排水溝渠、清除雜草,以減少梅雨期間的農作物損失。

▲小滿節氣到來,通常此時台灣南部水稻已進入抽穗末期,是乳熟、黃熟階段,稻穀即將結實。(圖/NOWnews資料照) 小滿習俗:「祭三神」與苦菜入膳
小滿節氣在民間有多項傳統習俗,反映出人們對農事順利的期盼。其中,「祭三神」是重要儀式,農民會祭祀水車、油車與絲車的車神,祈求水源豐沛、農耕順利。此外,小滿時節氣候濕熱,人體易感疲倦,民間也有吃苦菜、苦瓜等苦味食物的習慣,認為可清熱解毒、祛濕健脾,符合中醫「夏養心」的理論。
小滿到來代表夏季展開,流汗要擦乾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預防醫學中心副主任陳中奎說,進入小滿節氣意味著春末夏初的轉折正式展開,台灣將進入典型的梅雨型氣候,高溫潮濕、悶熱不透風,若白天流汗後未及時擦乾或更換衣物,便容易不適、感冒。
陳中奎表示,近期門診中,腹瀉、胃脹氣與全身倦怠感的患者明顯增加,多與體內濕氣與腸胃功能失調有關,建議飲食以清淡為主,避免寒涼生冷,才能減少腸胃負擔。

▲中醫提醒,近期門診腹瀉、胃脹氣患者明顯增加,與體內濕氣與腸胃功能失調有關,建議飲食清淡、少吃寒涼生冷食物。(示意圖/翻攝pixabay) 此外,濕熱季節也容易誘發皮膚問題,濕疹惡化者不在少數,這與飲食、體質都有關聯,若已有皮膚搔癢問題,應減少辛辣與易助濕的食物攝取,如南瓜等瓜果類。
陳中奎也說,除了飲食調整,居家環境的濕度也需留意,建議搭配除濕機使用,維持空氣乾爽,減少外在濕氣滯留。
在中醫調理方面,陳中奎建議,民眾可適度飲用如四神湯等溫和藥膳,有助健脾除濕,而洛神花與決明子茶則具清暑利水的功效,對身體水分代謝也有幫助,並可適量攝取苦瓜、綠豆、薏仁等清熱利濕食材。

▲小滿節氣可適量攝取苦瓜、綠豆、薏仁等清熱利濕食材。(圖/翻攝自廚藝公社) 體質虛、易中暑的人,別大量喝冰飲
不過,陳中奎也提醒,體質偏虛或易中暑者,切勿貪圖一時清涼而大量飲用冰飲,反而可能耗損陽氣,加重體虛之象。
當天氣濕熱難耐,許多人習慣長時間使用冷氣與風扇,對此陳中奎則說,白天可適度降溫,但夜間睡眠時應避免冷風直吹身體,才能預防風邪侵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滿」是24節氣中的第8個節氣,通常落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間,像2025年小滿就是5月21日,象徵農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在台灣,此時中南部地區的水稻已進入抽穗末期,進入乳熟、黃熟階段,預示著稻穀即將結實。同時,小滿也標誌著梅雨季節的開始,氣溫升高、降雨頻繁,午後雷陣雨增多,對農業灌溉與病蟲害防治提出挑戰。農民此時需加強田間管理,如疏通排水溝渠、清除雜草,以減少梅雨期間的農作物損失。

小滿節氣在民間有多項傳統習俗,反映出人們對農事順利的期盼。其中,「祭三神」是重要儀式,農民會祭祀水車、油車與絲車的車神,祈求水源豐沛、農耕順利。此外,小滿時節氣候濕熱,人體易感疲倦,民間也有吃苦菜、苦瓜等苦味食物的習慣,認為可清熱解毒、祛濕健脾,符合中醫「夏養心」的理論。
小滿到來代表夏季展開,流汗要擦乾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預防醫學中心副主任陳中奎說,進入小滿節氣意味著春末夏初的轉折正式展開,台灣將進入典型的梅雨型氣候,高溫潮濕、悶熱不透風,若白天流汗後未及時擦乾或更換衣物,便容易不適、感冒。
陳中奎表示,近期門診中,腹瀉、胃脹氣與全身倦怠感的患者明顯增加,多與體內濕氣與腸胃功能失調有關,建議飲食以清淡為主,避免寒涼生冷,才能減少腸胃負擔。

陳中奎也說,除了飲食調整,居家環境的濕度也需留意,建議搭配除濕機使用,維持空氣乾爽,減少外在濕氣滯留。
在中醫調理方面,陳中奎建議,民眾可適度飲用如四神湯等溫和藥膳,有助健脾除濕,而洛神花與決明子茶則具清暑利水的功效,對身體水分代謝也有幫助,並可適量攝取苦瓜、綠豆、薏仁等清熱利濕食材。

不過,陳中奎也提醒,體質偏虛或易中暑者,切勿貪圖一時清涼而大量飲用冰飲,反而可能耗損陽氣,加重體虛之象。
當天氣濕熱難耐,許多人習慣長時間使用冷氣與風扇,對此陳中奎則說,白天可適度降溫,但夜間睡眠時應避免冷風直吹身體,才能預防風邪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