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佼與孟耿如於2020年結婚,曾是演藝圈的模範夫妻,但今(21)日被爆出已低調完成離婚手續,結束5年婚姻。據了解,雙方因無法承受「MeToo風波」後的輿論與經濟壓力,選擇將婚姻劃下句點。在5年的婚姻生活裡,兩人於2022年5月生下女兒,目前應該為3歲的學齡兒童,在這個階段父母離婚,根據勵馨基金會網站分享指出,離婚後家長應該要將孩子的「情緒和安全感」放在第一位,才不會造成他內心長期的不安而影響一輩子。

▲離婚後對孩子最大的恐懼來自於「爸爸或媽媽不要我了?」因此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示意圖/翻攝pixabay) 黃子佼和孟耿如兩人相戀7年後結婚,並在2022年生下女兒,但2023年黃子佼卻因為性騷風波被暫停演藝事業,隨後黃子佼又被搜出持有多部「未成年不雅影片」遭檢方起訴,孟耿如當時還力挺丈夫,但卻同樣引發社會撻伐,讓她們全家都不得不退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兩人5年婚姻M,今(21)傳出離婚,3歲女兒協議由孟耿如照顧,黃子佼支付撫養費。但對此孟耿如、黃子佼雙方都尚未證實。
孩子的「情緒與安全感」應該被放在首位
如果離婚對於兩人學齡前的女兒應該會是最大衝擊,勵馨基金文章指出,學齡前的孩子,對於爸媽任何一方離開,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會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接受。專家指出,離婚後「孩子的情緒與安全感」常是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應該被放在首位的核心。孩子最大的恐懼來自於「是不是爸爸或媽媽不要我了?」若沒有大人主動給出肯定的回應,往往會成為孩子內心深處長期的不安。因此,一定要雙方跟孩子保證「爸媽分開並不代表停止愛你」、「我們都會繼續陪伴你成長」,並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穩定的聯絡與探視,讓孩子建立對未來的安全感。

▲被學齡前的孩子對於大人離婚矇矇懂懂,可能會透過各種情緒來表達心中的不安。(示意圖/取自photoAAC) 孩子好焦慮該怎麼辦?
在經歷父母分開、離婚,或家庭變動時,孩子往往無法用成熟的語言表達內心的情緒。但他們的身體反應與行為變化,卻悄悄地透露出焦慮、不安與恐懼。大人可能將注意力集中在監護權、扶養費等法律問題上,卻忽略了:孩子其實正在等待一個可以安心傾訴的空間。
這時,大人最能給予孩子的,是陪伴與傾聽。哪怕他只是咿咿呀呀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或用哭泣、沉默、黏人來表達不安,都不要急著糾正或解釋。真正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願意聽他說」。陪著他、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你可以說出來,爸爸/媽媽都在這裡。」這樣的安全感,比任何言語都更能穩定孩子的心。

▲父母的互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安全感,若經常目睹父母爭執,孩子內心可能會陷入自責與撕裂感。(示意圖/Shutterstock) 積極建議孩子安全感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首先要從日常生活中著手。即使生活型態有所變化,也應盡量維持孩子熟悉的節奏,固定的作息、穩定的照顧者、熟悉的環境與學習安排,減少突如其來的改變,是給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安撫。
父母互動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安全感。若孩子經常目睹父母爭執、指責,或被迫在其中選邊站,他內心很可能會陷入自責與撕裂感。畢竟,對孩子而言,父母就像身體裡流動的血液,一樣重要、無法切割。唯有大人願意放下敵意,以合作而非對立的方式處理家事糾紛,孩子才能安心地與兩方保持親密連結。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或是您知道有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或其他嚴重傷害其身心發展的行為,請主動撥113,透過專業社工員處理,救援受虐者脫離危機。
※ 拒絕暴力請撥打:113、11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的「情緒與安全感」應該被放在首位
如果離婚對於兩人學齡前的女兒應該會是最大衝擊,勵馨基金文章指出,學齡前的孩子,對於爸媽任何一方離開,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會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接受。專家指出,離婚後「孩子的情緒與安全感」常是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應該被放在首位的核心。孩子最大的恐懼來自於「是不是爸爸或媽媽不要我了?」若沒有大人主動給出肯定的回應,往往會成為孩子內心深處長期的不安。因此,一定要雙方跟孩子保證「爸媽分開並不代表停止愛你」、「我們都會繼續陪伴你成長」,並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穩定的聯絡與探視,讓孩子建立對未來的安全感。

在經歷父母分開、離婚,或家庭變動時,孩子往往無法用成熟的語言表達內心的情緒。但他們的身體反應與行為變化,卻悄悄地透露出焦慮、不安與恐懼。大人可能將注意力集中在監護權、扶養費等法律問題上,卻忽略了:孩子其實正在等待一個可以安心傾訴的空間。
這時,大人最能給予孩子的,是陪伴與傾聽。哪怕他只是咿咿呀呀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或用哭泣、沉默、黏人來表達不安,都不要急著糾正或解釋。真正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願意聽他說」。陪著他、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你可以說出來,爸爸/媽媽都在這裡。」這樣的安全感,比任何言語都更能穩定孩子的心。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首先要從日常生活中著手。即使生活型態有所變化,也應盡量維持孩子熟悉的節奏,固定的作息、穩定的照顧者、熟悉的環境與學習安排,減少突如其來的改變,是給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安撫。
父母互動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安全感。若孩子經常目睹父母爭執、指責,或被迫在其中選邊站,他內心很可能會陷入自責與撕裂感。畢竟,對孩子而言,父母就像身體裡流動的血液,一樣重要、無法切割。唯有大人願意放下敵意,以合作而非對立的方式處理家事糾紛,孩子才能安心地與兩方保持親密連結。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或是您知道有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或其他嚴重傷害其身心發展的行為,請主動撥113,透過專業社工員處理,救援受虐者脫離危機。
※ 拒絕暴力請撥打: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