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林瑋豐/柯市長,提高弱勢參與門檻不能去標籤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因為明倫社宅租金過高一事,引發社會各界議論。而柯文哲日前更表示「不希望社宅都是窮人在住」的說法,更引發正反兩方議論。(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因為明倫社宅租金過高一事,引發社會各界議論。而柯文哲日前更表示「不希望社宅都是窮人在住」的說法,更引發正反兩方議論。(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文/林瑋豐

台北市府推動的明倫社會住宅因為其中44坪房型月租達4萬500元,惹來爭議,然而市長柯文哲親上火線說明時,卻是大談「避免貼上貧民窟標籤」、「不希望都窮人住」,然而柯市長此番言論,看似想幫弱勢者去標籤化,但實際上的作為卻是用提高弱勢者門檻的方式,鞏固週邊居民對社會住宅的刻板印象;更把「一般家庭租不起高價位、弱勢家庭租不起中價位」的明倫社宅爭議,美化包裝成混居概念,混淆視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台北市政府2015年4月16日投放在《風傳媒》的廣告,針對過去公共住宅是否拉低週邊房價,北市府提出數據指出「不但未受影響,而且穩定上揚」。當時的柯市府甚至舉例,行天宮站在公共住宅出租前每坪78萬元,後來實價登錄為95萬元,高於周邊平均行情的82萬元;萬隆站在開辦公共住宅前每坪65萬元,後來實價登錄價格74萬元,也高於周邊平均行情67萬元的房價。

然而到了2020年柯文哲身陷明倫社宅4萬元租金風暴時,12月2日接受廣播媒體專訪,反過來批評以前的社會住宅,「蓋很差、很簡陋,給那個很低收入的」,所以後來就變貧民窟,「常常造成旁邊房價掉」。

確實,柯文哲「誠實」地轉述了過去政府蓋社會住宅時,週邊居民常有的反彈聲浪,那些帶有歧視的字眼「貧民窟」、「窮人」。然而做為首善之都、一市之長、社宅政策的執行者,柯文哲做的並不是導正、協助、化解對立,反而是延用那些天龍人的歧視心態與觀念,複製他們的言語;錯的明明是「把社宅居民視為窮人與貧民窟」的心態,而不是「社宅缺少富人」的現象。

坦白說,柯文哲所提出的「混居」說,基本概念確實是要減少標籤化、以及不同社經地位者的社會隔離,但是柯文哲的心態卻是「既然居民排斥窮人,那窮人就給我少一點」,甚至根據立委王婉諭的計算,明倫社宅的定價基準並無法達到「經濟弱勢者與中產階級混居」的目標,因為那月租4萬的房型並不是什麼一般家庭能負擔起的。

今日柯文哲在各種政策層面,總是一再打臉昨日柯文哲,5年前言之鑿鑿、自豪週邊「房價不降反升」,5年後竟然翻臉批評以前的社宅「蓋很差」、「造成旁邊房價掉」,不為別的,只為了護航4萬租金,自圓其說。

不只是社會住宅對週邊房價的影響究竟如何,柯文哲對於社會住宅的租金標準,也是前後兩任之間有著嚴重落差。2017年柯市府自己把部分捷運聯開宅戶數,灌水到社會住宅數字中,卻因租金高而造成空屋問題,當時柯文哲自己就曾經說了,「一個月租金要新台幣3萬2,000元,乾脆分期繳房貸」,他要訂出標準,「月租2萬以上的公宅就要賣掉」。那麼到了2020年,為什麼還把明倫社宅44坪月租從2萬多元漲到4萬元?這一切究竟標準是什麼?

當然,不幸的是,柯文哲並沒打算好好面對這些連串的質疑,直接複製收割韓國瑜的「黑韓產業鏈」一詞,來營造自己受害者模樣。他更用「我就繼續超蓋」這種阿Q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但柯文哲自己幾天前才坦言,2014年提的「8年5萬戶」是吹牛,事實上不僅沒有超蓋,還很現實地蓋的比自己吹的慢,這不是超蓋,這是柯文哲滿口「臭蓋」。

當初曾經夸言「看見貧窮、翻轉貧窮」,如今變成「不希望整棟都住窮人」、「不希望社宅變成抽樂透」的柯文哲,背後恐怕只是想要兩面討好,又想打著居住正義大旗的進步青年選票、又想迎合既得利益者的投機心態罷了。

●作者:林瑋豐/獨立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