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越綠越毒」?專家告訴你真相

▲食藥署表示,馬鈴薯變綠的程度,並非與生物鹼含量直接劃上等號。(圖/pixabay)
▲食藥署表示,馬鈴薯變綠的程度,並非與生物鹼含量直接劃上等號。(圖/pixabay)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

相信有不少人疑惑,綠色馬鈴薯就代表有毒,這是真的嗎?食藥署今(11)日於闢謠專區裡表示,馬鈴薯塊莖變綠色,主要是受到光照產生葉綠素,並產生大量生物鹼,然而馬鈴薯變綠的程度,並非與生物鹼含量直接劃上等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藥署表示,馬鈴薯變色,不單發生在收穫之後,因為在栽種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因為種植深度不足,造成持續成長的馬鈴薯被光線照射到,因而產生變綠的結果。若光線照射的結果,使馬鈴薯在有葉綠素存在的部分,開始產生大量生物鹼。不過馬鈴薯變綠與生物鹼含量並非直接劃上等號。

食藥署說,配醣生物鹼是馬鈴薯塊莖的天然成分,是一種植物之二次代謝物,可能存在於茄科植物中,如馬鈴薯、番茄或茄子,具有殺蟲及殺菌活性,能幫助植物抵抗動物、昆蟲及真菌危害。

根據108年1月1日施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食藥署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之總和限量為200mg/kg,與國際一致。

食藥署建議,採購馬鈴薯時,建議挑選儲存良好、表面完整乾淨、觸感堅實光滑、沒有發芽的馬鈴薯;購買後要低溫保存,避免陽光照射及放置過久。如發現馬鈴薯已發芽,建議不要再食用。業者也要做好自主管理,馬鈴薯作為食材時,留意是否有發芽、變綠、變質及腐敗情形,妥善貯存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