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聲/餐桌擺進稻田 農村變身「酷」樂園

創辦人廖志汶暢談「幸福果實」的理念(圖/鄭芊芷拍攝)
創辦人廖志汶暢談「幸福果實」的理念(圖/鄭芊芷拍攝)

初聲記者鄭芊芷、陳郁雯 / 綜合報導

「稻田裡的餐桌計劃」將餐桌擺進自然場域,融入在地食材打造的創意料理,以現代美學打破農村傳統印象。農家子弟出身的創辦人廖誌汶,和他的「幸福果實」團隊一起回歸鄉村,因地制宜,打出口號「把台灣農村變成全世界最酷的地方」,重新定義食物、農村與人的關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創辦人廖志汶暢談「幸福果實」的理念(圖/鄭芊芷拍攝)

台灣最後一個牧童 玩出農村的「酷」

雖然叫做「稻田裡的餐桌」,但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七年來已在不同的農野場域中進行。潔白的長方形餐桌不僅直接擺放在稻田、麥田、梯田、鳳梨田的土地上,也會出現在沙灘海邊、公車站、老屋前,與體驗者一線之隔的甚至還可能是茶園邊的懸崖。

「出發點是農村凋零速度太快,想說有沒有什麼做法可以改變農村,後來就異想天開,不然在田地裡吃一餐飯好了,好像蠻酷的。」廖誌汶眼中的「酷」,是不斷在農村裡開創新玩法。宜蘭三星鄉出身的他,皮膚黝黑,留著不羈風格的鬍子,戲稱自己是「台灣最後一個牧童」。這位玩音樂的牧童關心社會議題,曾經創作的專輯還入圍過金曲獎,但眼見農村日益衰敗他便毅然決定回到故鄉創業。

2012年,「幸福果實」團隊第一季的「稻田裡的餐桌計劃」成功在群募平台上募資成功,讓他們更相信消費者的支持。2013年「幸福果實」公司創立後,正式開始推廣戶外用餐活動,販售體驗模組,同時也做起顧問幫助其他農場策劃內容。

開放新項目 一群不斷旅行的人

幾百場的「稻田裡的餐桌計劃」打開「幸福果實」的知名度,在廖誌汶看來,成功模式是可以複製的,他也很樂意看到有地方團隊願意承接這樣的活動,進而自主運營、真正活化地方產業。而廖誌汶他們則將繼續在全台探索有待開發的農村社區,嘗試新的實踐。


「幸福果實」計劃在宜蘭縣莊圍鄉的廍後社區打造一所葛瑪蘭漂流木藝術學校(圖/鄭芊芷拍攝)

最近「幸福果實」團隊就駐扎在宜蘭縣莊圍鄉的?後社區,這裡沙丘眾多,農作物以花生、山藥為主,加之又靠近海邊,當地也有傳統漁業。但產值下降帶來的廢墟林立、社區凋零已成事實,廖誌汶他們卻想到活用海廢漂流木,將其製作成燈飾、裝置藝術等工藝品。並在當地租下舊屋,計劃打造葛瑪蘭漂流木藝術學校,創造新產業。

如何找到這樣一個個有故事、待重新開發的農村社區?廖志汶說,他會開車到處晃,看到有漂亮的地方,就會停下來等,看有沒有阿公或者農民經過,跟他們交談,詢問這邊有沒有場地租借的可能性,當然也會有朋友介紹。

廖志汶坦言,記錄餐桌計劃的畫面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現場有時並不那麼美好。事前要和當地農民溝通好,活動過程進行中也存在無法預估的風險,特別是環境和天氣的因素,都是很難改進的。曾經就有體驗者在插秧過程中,被蚊子叮了一百多個包,因過敏送去急診的情況發生。

看好年輕新勢力 握緊話語權


利用巧思可將海廢漂流木DIY成裝飾品(圖/ 鄭芊芷拍攝)

為推廣農業,現今有很多農產品特銷、小農市集的活動。但廖志汶並不看好這樣的營銷模式,他直言讓台灣的農產品進到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群體的嘴巴里才是關鍵。就拿福菜來說,很多年輕人或許更熟悉美生菜一類的歐美食材。「你把一包福菜給他們,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但如果麥當勞推出福菜漢堡,或是介紹福菜的一百種吃法呢?」「幸福果實」在做的,就是示範食材、吃飯場域的各種可能性,架起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橋樑。

作為社會企業,「幸福果實」也十分重視培力年輕人。廖志汶認為,年輕人在受教育過程中,學到很多體驗式服務、設計、美學的觀念,但他們缺少對農村的認識。「幸福果實」推出「夢行者計劃」,把青年農夫和創業家導到農村去,讓他們和幸福果食團隊一起下鄉、實際執行「稻田裡的餐桌計劃」,幫助他們施展才能,廖志汶也會親自教導他們如何做體驗模組,在做中學。

廖志汶說,「透過消費者的力量,我們有機會和地方農業組織對話。」「幸福果實」的社會影響力,能促使官方看到更多地方創生的可行性,進而給予支持。而這個勢要把「台灣農村變成全世界最酷地方」的人,未來還會繼續給台灣帶來對農村服務業新的想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