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蛋商機1/產值逾6億!產蛋更快、肉更營養 養鵪鶉漸夯

▲蛋鵪鶉平均23.7小時就能產下一顆蛋。(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鵪鶉協會)
▲蛋鵪鶉平均23.7小時就能產下一顆蛋。(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鵪鶉協會)

黃禹馨/專題報導

在台灣飼養歷史超過50年之久的鵪鶉,終於在去年正式受到《畜牧法》列管,和雞、鴨、鵝、火雞名列五大家禽,農委會也宣布,2022年是台灣的鵪鶉元年。鵪鶉蛋就是夜市常見的烤鳥蛋、也是佛跳牆內常見的鳥蛋。根據中華民國鵪鶉協會2022年數據統計,蛋用鵪鶉的產值約6.4億元,在養量約210萬羽(按:羽是計算家禽的正式單位,一羽就是一隻的意思);而肉用鵪鶉由於在國內市場尚未普及,根據農委會統計的59家鵪鶉飼養戶中,僅有4間是肉用鵪鶉的飼養場,在養量則約8萬羽左右,每年產值約2千萬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鵪鶉肉營養高 蛋白質豐且脂肪少

肉鵪鶉和蛋鵪鶉品種不同,在體型上有明顯差異。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分享,兩種鵪鶉無法一同飼養,除了飼養空間不同,前者採平飼(室內平面飼養、可自由走動)、後者採籠飼(飼養在格子籠中)之外,飼料配方上也會根據不同的營養需求產生差異。

然而,儘管市面上食用鵪鶉的習慣尚未興起,但是肉用鵪鶉的價格不斐,屠體批發價每隻大概45元,比白肉雞高出約20%,除了用在山產店、野味餐廳之外,也可做成法式料理,經過加工送到消費者手中,價格都會再翻倍成長。以台灣的食用歷史來看,肉用鵪鶉曾被叫作「香檳鳥」,甚至被業者佯裝成「伯勞鳥」、「國慶鳥」出售,還曾一度惹上食用保育動物的爭議。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學系教授陳盈豪解釋,肉鵪鶉之所以昂貴,除了牠的體型小、分量適中,一人份食用非常剛好,同時與相同屠體的肉雞相比,肉鵪鶉的蛋白質含量差不多,但脂肪含量卻比肉雞少了近一成,加上肉鵪鶉的飼養期平均45天就能宰殺,因此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受到重視。

飼養鵪鶉優勢多 每日產蛋率近190萬顆

另外,台灣人更為熟知的蛋用鵪鶉,銷售通路就更為多元。除了可以生蛋出售,銷往夜市、餐廳,做成鳥蛋小吃、料理,或以加工品的形式,製成鐵蛋、蜜漬鳥蛋,蛋用鵪鶉還可以做成熟食或是罐頭產品,外銷到新加坡、澳洲等地的華人市場。

而在飼養方面,鵪鶉的天生優勢就是抗體充足,和雞鴨相比,鵪鶉的疾病感染率低,也不需要抗生素用藥,在飼養上可以省下一定成本。另外,鵪鶉蛋不像雞蛋是基本民生物資,在價格上有較多的彈性拉抬空間,同時,蛋用鵪鶉出生30天就能開始產蛋,而40至50天就進入產蛋高峰期,孵化速度也比蛋雞更快,平均23.7小時就能產下一顆,平均年產量約180萬到190萬顆。

而農民基於成本考量,會盡量讓鵪鶉的主要產蛋期集中在一年以內,一旦到了產蛋後期,鵪鶉蛋的蛋殼就會變薄,導致品質不穩定。而淘汰後的蛋用鵪鶉,由於體型較肉用鵪鶉小、肉量不豐,主要途徑是做成寵物飼料,給老鷹、蛇等肉食性動物食用。

鵪鶉納管後的第一步 建立現代化養殖法

而在源頭配種上,由於鵪鶉的產業規模較小,因此尚未建立完整的「育種制度」,目前僅有3家種用的鵪鶉場,負責提供給全台的養禽場。不過商毓銘解釋,由於當初引進台灣的鵪鶉品種多元,因此目前並沒有出現近親繁殖,造成弱勢的問題。另外在育養方面,鵪鶉也尚未跟進「光照設施」,商毓銘表示,透過人工點燈提高光照時間,的確可以刺激鵪鶉卵巢發育,提高產蛋率,但目前考量這樣緊迫的產蛋方式,不一定適合鵪鶉生產,因此尚未正式推廣。

這兩年,鵪鶉的曝光度逐步提高,但是每年的飼養戶和養殖數卻沒有明顯漲幅,商毓銘無奈解釋,因為畜牧場申請不易,在養禽場申請合格之前,產量便無法大量提升,同時他也強調,現階段的鵪鶉產值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可見「納管」只是改進的第一步,後續的觀念教育、資源挹注還需要政府扶持,才能實現鵪鶉產業化的願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