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何要吃「潤餅」?民眾排隊買爆了 背後原因揭曉

▲清明節吃潤餅(春捲)是一項非常應景的習俗,不過你知道吃潤餅的由來為何嗎?(圖/翻攝廚藝公社)
▲清明節吃潤餅(春捲)是一項非常應景的習俗,不過你知道吃潤餅的由來為何嗎?(圖/翻攝廚藝公社)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明(1)日就是長達5天的清明連假開端,除了掃墓、祭祖、出門玩外,吃潤餅(春捲)對台灣人來說也是一項非常應景的習俗,不少民眾趕在連假前一天排隊買潤餅,場面相當熱鬧,不過為何清明節會和潤餅扯上關係呢?其實是源自於古代的「寒食節」,在「禁火」的限制下,大家只能吃冷食,加上寒食節與清明節氣相近,因此不需用火烹飪的潤餅就成為一項奇特的節日食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食節」據說處於春秋戰國,輔臣介子推為了讓當時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能活下去,就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後給他吃,晉國公子回國登基後,原本想封賞他,但卻再也找不到決定隱居的介子推,此時晉國公子竟決定放火燒山,想逼出介之推,卻意外燒死對方,後續便規定每年介子推過世的日子,老百姓禁止生火煮飯,衍生出所謂的「寒食節」。

▲今(31)日就有民眾目睹台南一處市場竟然出現排隊人龍,甚至還動用到紅龍來維持動線,而他們的目標其實就是當地60年老店的「春捲」。(圖/爆廢公社二館)
▲不少民眾趕在清明連假前一天外出排隊買潤餅。(圖/爆廢公社二館)
雖然「寒食節」的由來眾說紛紜,也有人說是先秦時期,秋季的最後1個月,民眾都禁止野外生火,以免天乾物燥,引起不必要的森林火災,但禁火的規定傳到台灣後,部分民眾仍養成習慣,因此不少人會用餅皮,在清明節前幾日包覆事先準備好的食材,並在過節期間食用,甚至到了現在,潤餅在台灣還被區分為南北兩種作法,北部潤餅內餡多以燙熟或水煮的蔬菜,加入炸紅糟肉、豆干及蛋酥、花生粉等配料,南部潤餅內餡則多為乾炒蔬菜,再搭上香腸、滷肉、油麵。

雖然吃潤餅是清明節一項重要的習俗,不過國健署提醒,南北潤餅一份熱量大約落在300至500大卡,以60公斤成人為例,要慢跑約2小時才能消耗這些熱量,建議餅皮優先選高纖口味、多吃新鮮五彩蔬果,若將潤餅當作正餐,食用時應把餐點中的主食、肉類及油脂類減量,才能達到均衡飲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