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顧自己?俄大舉侵烏盼回大國地位 中國安内攘外忙算計

▲中國與俄羅斯在俄烏戰事爆發後仍保持友好關係。(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國與俄羅斯在俄烏戰事爆發後仍保持友好關係。(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自俄羅斯2月24日對烏克蘭發動入侵行動之前,俄羅斯總統蒲亭先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雙方建立新的戰略夥伴關係,如今戰事已經延燒逾2個月,在這期間中國的態度始終搖擺,不願同美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也因此面臨國際聲浪批評。中俄「好兄弟」在過去結成反西方正線,但在俄烏戰事中,各自又抱持「鬼胎」?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在參加台灣印度研究協會5日舉行「俄烏戰爭下的印太地緣情勢挑戰與展望」時指出,與中俄關係相比,中國更在乎自身與這場戰事的關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俄羅斯發動侵烏行動之後,國際局勢也隨之出現劇烈變化,美國以及歐洲多數國家紛紛站出來譴責俄羅斯,在與西方國家漸行漸遠的情況之下,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蕭翔指出,俄羅斯跟西方國家的關係已經「回不去了」,俄羅斯已別無選擇,僅能更徹底地「轉向東方」(Pivot to East),中國以及印度將會是俄羅斯選擇倚靠的對象,其中俄中關係將會重中之重。

劉蕭翔表示,冷戰之後,俄羅斯大國地位逐漸沒落,重返與美並肩的地位成為俄羅斯外交首要目標。近年來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國際權力格局重組,俄羅斯盼能順勢而為,成為第三大國平衡者與新不結盟運動的保衛者。但是在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排名中,中國仍舊排在俄羅斯的前面,俄羅斯只好選擇發動灰色地帶戰術(Gray Zone Tactics),吸引美國與西方國家關切與重視。

不過在發生俄烏戰爭之後,歐亞大陸兩側對抗態勢成型,雖然俄羅斯與中國都有各自的「不可跨越紅線」,對於俄羅斯來說是「北約東擴」,而中國則是「一中政策」,但兩國正同時面臨來自美國的挑戰,也成為了俄中合作利基。劉蕭翔表示,兩國別無選擇,短期之內僅能維持現狀、相互合作。

但是劉蕭翔同時指出,因為中俄文化有別,俄羅斯並不會成為中國的附庸,中國能是領導者但不會是霸主。俄羅斯以「不結盟」為基礎上,與中國和印度發展戰略夥伴關係以「轉向東方」。但俄羅斯未來可能也會藉由印度來平衡俄中關係。在蒲亭的領導之下,俄羅斯與西方僵局短期難化解,但蒲亭的健康狀況將成為一大變數,連帶影響中俄關係。

▲俄羅斯總統蒲亭24日參加東正教復活節彌撒,再度被拍到不尋常的舉動。(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俄羅斯總統蒲亭健康狀況持續受到外界揣測。(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但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後,中國內外都迎來了質疑聲浪,儘管中國內部意識到與俄羅斯結盟將會付出代價,但是就美中關係而言,俄烏戰爭又提供了「戰略機會之窗」,讓中國難以拋棄俄羅斯,於是中國最後選擇了「不反對俄羅斯」和「不放棄烏克蘭」的雙重戰略。

中國對於俄烏衝突的回應模稜兩可,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表示,儘管在中國官媒《解放軍日報》和《人民日報》等報導中,都發文指責美國以及北約挑起俄羅斯的侵略,另一方面中共官方透過國際外交辭令,強調盼能和平解決衝突之意,並一再呼籲基輔和莫斯科之間進行談判。

孫國祥認為,中國透過大內宣展現出親俄、反美、反北約的立場,再透過外交表態展現出不願戰爭持續的想法,但行動方面也沒有真正的支持俄羅斯,這三種看似不協調的做法表明中國是在實現五個目標:管理國內輿論、為俄羅斯提供修辭支持、向亞洲國家發出印太地區類似「北約」結構的危險信號、在更廣泛的國際社會中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並減少與美國和歐洲經濟聯繫受到的損害。

孫國祥指出,中國對俄烏衝突的態度反映出北京在成本和收益之間的計算。中國看重的是,中國本身與這場戰爭的關係,並非與俄羅斯、烏克蘭、美國任何一方的關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