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出國無短天期醫療險可保 防疫險後遺症剛開始

▲防疫保單不僅重創產險業,得靠增資及動用救命金補虧損,更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業者開始檢視高風險的險種,並陸續停售下架。(示意圖/取自unsplash)
▲防疫保單不僅重創產險業,得靠增資及動用救命金補虧損,更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業者開始檢視高風險的險種,並陸續停售下架。(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記者顏真真/特稿

國內本土疫情持續,防疫險理賠金額今(2022)年已突破新台幣258億元,理賠率逾15%,目前看來還沒見頂,但防疫險後遺症陸續顯示,除保險公司尤其產險業賠付金額過大,營運面臨空前危機,得靠增資及動用救命金補虧損,而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保險業也開始檢視保險商品風險,尤其在國門即將重啟之際,原本出國投保旅平險可附加的「旅遊不便險」及「海外突發疾病」,均因風險難測停售,甚至擬刪除旅責險附加的「旅遊不便險」,防疫險的後座力,恐怕影響的不只是保險業,還有期待國境解封可出國旅遊的民眾,而這可能只是剛開始,防疫險的影響恐怕最後是全民共同承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說到這張讓產險業出現財務大黑洞,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經營危機的防疫險,就得從台灣產險在2020年底推出首張「防疫保單」說起。當時國內疫情還算平穩,原本沒太多人關注,但隔年2021年1月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事件,防疫保單受到關注,尤其這張「法定傳染病防疫費用保險」,因年繳保費只要500元,不用等到確診,只要收到疾管署隔離通知書,被隔離就能立即領到10萬元保險金,讓許多人覺得CP值很高,就當花500元點一盞光明燈保心安,在口耳相傳之下,引發投保熱潮。

也因為湧入案件數量超過公司行政作業負荷量及逼近風險胃納,台產宣布1月25日下午5時停售,許多人搶搭末班車,造成台產總公司及全台據點大排長龍,保險業務員及保經代更是收件收到手軟,也引發國內首波的「防疫險之亂」,而台產更是「一戰成名」,光靠這張被喻為「防疫神單」的商品,1個月內就賣出超過400萬張天量,保費收入破19億元,創下產險史上最熱銷保單紀錄。

由於台產光這張防疫保單就熱銷超過400萬張,也讓同業羨慕不已,因為台產從原本民眾眼中可能默默無名的公司,卻因這張「防疫神單」而一戰成名,成為家喻戶曉的產險公司。

只是,疫情難料,即便當時政府積極「清零」,去年4月下旬本土疫情連環爆,5月防疫警戒更升至3級,確診及死亡人數持續攀升,被隔離的人數狂飆,也讓台產陷入創立以來最大危機,短短1個月理賠金額從不到億元攀升至6億元,也讓台產這張保單出現虧損,為避免現金不足,台產開始處分部分資產,台產也就此退出防疫險市場。

不過,台產防疫險虧損出場未嚇跑其他同業,反而趁虛而入,在台產保戶防疫險保單陸續到期下,今年1月產,壽險業也前仆後繼搶推防疫保單,其中和泰產險在1月1日推出主打隔離賠10萬元、確診再賠5萬元,堪稱台產「防疫神單」的接班人,保費也僅需895元,後來因金管會關切,上市11天就下架,之後又推修正版隔離賠3萬元、確診賠8萬元,年保費1499元。

新安東京海上產險也推出防疫新保單,強調除隔離即理賠5萬元,若確診則再加5萬元,合計最高理賠10萬元,年保費666元,而其他業者也跟進推出防疫保單,只是大家也有默契隔離理賠額均值多未超過5萬元。

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政府防疫政策4月開始轉向,更從「清零」走向「共存」,國內本土確診病例及隔離人數狂飆,單日確診甚至一度超過9萬人,讓保險業者措手不及,許多民眾也因政策轉彎瘋搶防疫保單,產險業眼見情況不對,加上已達風險胃納量,陸續將防疫保單下架,有些太晚下架的更是爆單,核保作業也因此受到延誤,有些擔心後續理賠恐負擔不了,核保趨嚴,進而引發民怨,後續衍生的核保、理賠爭議不斷,也引發新一波的防疫險之亂。

由於產險公司開始關注到複投保及親簽等問題,在核保過程也引發糾紛,民眾質疑保險公司輸不起、只想賺錢不理賠,立委也向主管機關及保險公司施壓喊話,最後金管會也不得不介入,除要求6月底前完程所有在途件的核保,還有針對防疫政策放寬後的理賠項項要保險公司適時調整,但在新冠疫情仍在續燒之下,防疫險之亂至今難了,還是有許多爭議未解決。

當然,防疫險也出現人性考驗及道德風險,原本保險精神在填補日常生活中因危險所造成的損害,而不是讓被保險人獲取不當得利,但防疫險保單設計採定額補償,不僅確診可獲理賠,就連接觸確診者而被要求隔離的人也可獲得保險金,有的隔離比確診領更多,有的人有好幾張防疫險,就有一家6口去年被匡列隔離領了60萬元,後來家人又確診1人可再領,一家6口隔離加確診領超過百萬元保險金,也難怪買防疫險被形容像是「買樂透」,甚至比透露更易中獎。而這樣的保單設計也讓民眾忘了保險本質,甚至有人用賭博、賺錢的心態拚出險,故意靠近確診者,想藉此染疫或被匡列隔離,彰化更出現首例偽造文件揪親友詐領防疫險理賠金事件。

當然,防疫險的後遺症才剛開始出現,除已衍生金融穩定問題,不僅產險者面臨最大經營危機,一般民眾也受到波及,即便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有些產險公司確實財務上有缺口,但已相繼提出增資計畫,不會有惡質倒閉的情形,但產險業已開始檢視及限縮理賠風險高的險種,像是原本旅平險可附加的「海外突發疾病險」及「旅遊不便險」都相繼停售,甚至傳出出產險業者擬聯合刪除旅責險附加的「旅遊不便險」,讓旅行業跳腳。

即便金管會表示這部分會照合約走完,沒有臨時取消的問題,但合約到期後還有保險可保嗎仍是未知數,而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就是國境解封後,準備出國旅遊的民眾,短期要買到短期海外疾病醫療險不可能。

此外,現在流行的新冠病毒Omicron雖然多數為輕症,但根據各國研究,痊癒後仍有可能留下後遺症,即所謂「長新冠」後遺症,據了解,保險公司將此風險列入評估,因此,對於有確診COVID-19病史的人,未來投保壽險、健康險等商品,保險公司可能也會依疾病症狀、染病程度及後遺症等不同情況,會有不同投投保觀察期,且承保條件可能也會有所不同,甚至墊高保費。

在面臨龐大理賠金額支出之下,產險業面臨史上最大的經營危機,以泰國為例就有4家產險公司因防疫險保單倒閉,而台灣5月本土確診人數開始大幅攀升,產險業理賠金額也一路擴大,今年至5月16日理賠件數約4萬9904件,理賠金額18.03億元,但到了7月18日理賠件數來到71萬2127件,理賠金額更達258.12億元,理賠率來到15%。

即便現在單日確診數下降,但多數還是有萬人以上,防疫險理賠金額應還未見頂,若以理賠率25%計算,國內產險業要付出理賠金額逾600億元,其中光是金控旗下產險公司包括國泰、富邦、中信及兆豐旗下產險公司的理賠金額可能就超過350億元,而國內兩大車廠和泰、裕隆集團轉投資的和泰產險、新安東京產險同樣也因防疫險重創,市場預估和泰產險理賠金額都超過百億元,也難怪傳出金控高層內部開會大罵產險業風險控管意識完全不足。

賣保險本來是要幫客戶轉嫁風險,但從防疫險來看,保險公司確實對確診隔離民眾提供定額補償,但保險公司萬萬沒想到自己賣保險,卻自己都沒做好風險控管,從商品設計、銷售到核保看來都沒做好風控,即便因防疫政策改變,導致確診及隔離人數飆升,讓產險業賠到欲哭無淚,但畢竟衛福部非金融主管機關,管的也是防疫工作,要把責任推到衛福部頭上也不合理,只能說,各部會間沒有妥善溝通,導致防疫險出現許多亂象與爭議。

其實,每家保險公司都有自己的精算部門,在設計商品就會有各種情境假設,精算保費收入及承擔風險是否相符,尤其今年1月初國外疫情仍嚴重,加上去年台產防疫險虧損出場,保險公司卻仍沒有風險意識,即便傳出傳有些產險公司精算人員不是沒提醒過「病毒共存」可能,但高層仍存僥幸、賭看看的心態,深信政府會堅守「清零」政策,預期本土疫情不至擴大下,也想多賺些保費,結果政策一反轉,讓業者完全措手不及,即便後來保單下架,後續核保、續保、理賠爭議不斷,更引發保戶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危機」,而在保戶抗議,加上立委施壓、金管會關切下,許多保險公司最後在核保及理賠上也認了放寬標準。

如今,產險公司因「防疫險」忙得焦頭爛額,亦面臨空前的財務危機,甚至倒閉風險,現在每走一步對產險公司來說都是如履薄冰,就連金管會其實也相當緊張,畢竟一家出問題可能影響金融穩定,尤其保險公司賠付每筆保險金,都是先動用全體保戶所繳的保費,而不是公司大老闆的錢。若有保險公司因防疫險倒閉,被牽連的包括沒有投保防疫險的個人、企業保戶,而且不論保險公司用何種方式退場,每位保戶都得共同承擔,以過去國華產物退場方式來看,除強制車險、住火地震外,不論保戶保幾種保險、有幾張保單,保險安定基金最高墊付300萬元,想退保的話最多退應退保費的4成。

但賣出去的保單就像潑出去的水,金融業本就講求誠信,既然承保咬牙也要支付理賠金,但在經歷這次慘痛經驗後,相信保險公司、主管機關也都從中學到教訓,重新檢視內部風控制度,金管會要強化金融機構風控制度,包秳保險商品銷售前或銷售後風險控管,而保險公司更不能再也抱持「賭一把」的心態,把保險當樂透賣,屆時又重蹈覆轍,忽視疫情及政策風險,結果賠到欲哭無淚,並出現嚴重虧損,得靠增資及動用救命金來補虧損。

當然,社會上仍有許多經濟活動有賴保險制度支持,保險業承保能量需多元考量,除防疫險外,應兼顧其他險種保戶權益,但金管會也不能怕保險公司倒,而忽視民眾權益,如何兼顧風險控管及消費者權益,恐怕不只是保險公司要思考的,主管機關也應該負起監理責任,而民眾不只是疫倩期間,平時就要有危機及風險意識,更不能把保險當賺錢工具、存有「買樂透」的心態,而是應定期檢視醫療、意外等保障及額度是否足夠,當在意外或疾病風險發生時,才能透過保險轉嫁所產生的醫療費用及財物損失,因而得到完善照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