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思賢指出,1.5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狀與第二型非常相似,如口渴、疲倦、飢餓、頻尿等,但體型通常都是瘦的,是大家不認為會患有糖尿病的體型。

李思賢說明,和第一型不同的是,1.5型糖尿病屬於較晚發的糖尿病,患者多半大於30歲。相對於一型糖尿病的抗體攻擊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是迅速的,而1.5型的抗體攻擊β細胞是較緩慢的,所以病程進展較慢,β細胞還是可以代償產生一些胰島素。
而和第二型不同的是,1.5型屬於β細胞被自體免疫攻擊的糖尿病,所以胰島素的分泌會越來越少,反觀第二型糖尿病在整個糖尿病的過程中,除了末期胰島素分泌會減少以外,大部分時間胰島素分泌都是過多的。
診斷1.5型糖尿病
要怎麼知道自已有1.5型糖尿病呢?李思賢建議最好先與醫師討論,生活習慣是否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日常飲食中是否藏有陷阱?並測驗胰島素以及c-peptide水平,若胰島素分泌水平較低,且血糖水平較高,又是新診斷的糖尿病,就有很高的機率是屬於1.5型。
另外,要更確定診斷可以驗一些自體免疫抗體,如GAD、IA2、IAA、ICA、ZnT8。但目前只有大醫院可以做這些檢測,如果有大於一項抗體檢驗為陽性,就非常有可能是1.5型糖尿病,且越多項檢查陽性,即表示β細胞被抗體攻擊衰亡的速度就越快。
醫療處置
李思賢進一步說明,依據胰島素分泌的多少,需要使用的策略會有所不同。治療目標主要是盡量減少血糖的波動以及體內發炎反應刺激,以防免疫系統攻擊β細胞;若胰島素下降到一定的層度以下,就可能無法避免胰島素注射,進一步的醫療處置請諮詢醫師或是相關醫療人員為佳。
至於飲食方面,李思賢建議攝取低碳水全食物飲食,有助降低β細胞胰島素分泌的負擔,同時應盡量避免麥類以及乳製品等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此外,間歇性斷食也是可以讓免疫系統冷靜以及β細胞休息的好方法;最後李思賢也提醒,要盡量選擇比較不甜的水果如莓類、酪梨、芭樂等。
本文經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 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授權報導
延伸閱讀
天天看手機變笨又變胖? 專家建議「做1件事」放鬆:10分鐘就見效!
新冠、流感「雙疫情夾擊」! 營養師:「強化免疫」必吃7種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