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號颱風若生成,將會被命名為蝴蝶(國際命名:Wutip),未來一週南海、菲律賓一帶環境極度不穩,蝴蝶颱風也有可能生成,而回顧歷年蝴蝶颱風,20幾年來都沒有替台灣帶來嚴重災害,但在2007年,蝴蝶颱風曾登陸台灣,且直接挑戰中央山脈,不過未能成功,消散在台灣上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蝴蝶颱風誰命名的?意思是什麼?

蝴蝶颱風英文為「Wutip」,是由香港提供的颱風命名,Wutip 在香港的原意就是「蝴蝶」,不過在2010年前,包括台灣、中國的中文翻譯都稱為「梧提颱風」,直到2013年再次出現後,中文命名才改用「蝴蝶颱風」。

▲2019年的蝴蝶颱風在2月生成,甚至成為強颱,在颱風史上是非常特殊的案例。(圖/中央氣象署)
▲2019年的蝴蝶颱風在2月生成,甚至成為強颱,在颱風史上是非常特殊的案例。(圖/中央氣象署)
歷史曾出現4個蝴蝶颱風 1個登陸台灣

根據氣象署2000年至今資料,蝴蝶颱風曾在2001年、2007年、2013年、2019年出現,前兩次叫「梧提」,後兩次叫「蝴蝶」,而這幾年的蝴蝶颱風大多是在海上活動,對陸地影響較小,其中2013年的蝴蝶曾以中颱之姿登陸中國華南,2007年則以輕颱強度登陸台灣。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登陸台灣的蝴蝶颱風,當時還叫梧提,它8月8日生成菲律賓東方,隨後往西北轉向,8月9日上午9登陸花蓮及台東交界附近,不過當年的蝴蝶颱風發展時間短,速度又快,登陸台灣時僅是輕颱,迎面撞上中央山脈的結果,就是登陸3小時後,就在台灣變回熱帶性低氣壓。

▲蝴蝶颱風(梧提)2007年曾登陸台灣,並挑戰中央山脈。(圖/中央氣象署)
▲蝴蝶颱風(梧提)2007年曾登陸台灣,並挑戰中央山脈。(圖/中央氣象署)
2025蝴蝶颱風動態 生成遇到小瓶頸

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目前南海附近的「海水熱含量、溫度、垂直風切」都還算適合熱帶擾動發展,不過整體結構還是鬆散,是否能形成今年首颱蝴蝶?「週二之前機率不高,週二之後再進一步觀察」,但能確定的是,週四至下週末水氣一定會增加,天氣將更加不穩定。

天氣風險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則指出,由於環流大,系統發展速度不快,「真的要形成熱帶低壓或是颱風大概要等到週二或週三才有機會」,如果路徑不往台灣,雖然沒有直接的威脅,但外圍的西南季風強風軸高機會來到台灣附近,是否為迎風面地區帶來顯著降雨需要持續留意。

▲南海、菲律賓的雲層發展有逐漸有長起來,但還沒有明確的組織性,颱風最快週二才有機會生成。(圖/天氣職人-吳聖宇臉書)
▲南海、菲律賓的雲層發展有逐漸有長起來,但還沒有明確的組織性,颱風最快週二才有機會生成。(圖/天氣職人-吳聖宇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