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Danas,菲律賓提供)成為2025年第一個侵襲台灣的颱風,路徑將北上通過台灣海峽,屬於相當罕見的「第9類路徑」,2000年開始,只有7個颱風路徑屬於此分類,前一次發生在2012年的「泰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2010年的「梅姬」,以及2004年的「南瑪都」,都替台灣帶來嚴重傷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央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說明,丹娜絲颱風路徑大方向是往北通過台灣海峽,但由於會受到太平洋高壓邊緣導引加速,如果「不如預期強」,丹娜絲颱風會比較晚加速,甚至路徑往東偏移,增加中心登陸台灣的機率,如果太平洋高壓強度維持在台灣海峽上方,丹娜絲颱風就會更快通過,一路往北,降低登陸台灣機率。

▲丹娜絲颱風路徑大方向是「北上通過台灣海峽」,週日速度會慢慢加快,並在下午達到強度巔峰。(圖/中央氣象署)
▲丹娜絲颱風路徑大方向是「北上通過台灣海峽」,週日速度會慢慢加快,並在下午達到強度巔峰。(圖/中央氣象署)
伍婉華提及,根據前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顧問王時鼎製作的「颱風路徑分類表」中,丹娜絲颱風將會行經「第9類路徑」,定義是「通過台灣南部向東或東北進行」,基本上這類路徑對南部、台東、澎湖的影響最為劇烈,像是丹娜絲就會替這2地區帶來豪雨,以及10至11級強風。

今天上午開始,丹娜絲颱風外圍環流就會替南部、東部帶來豪雨,上半天花東雨勢最明顯,下半天則是南台灣最劇烈,中部以北則是從下半天開始,隨著颱風往北移動,將會出現較大雨勢,全台有雨的情況持續到週一(7/7)上午,週一下半天各地雨勢陸續趨緩。

▲颱風路徑分類表中,丹娜絲颱風被歸類為第9類路徑。(圖/中央氣象署)
▲颱風路徑分類表中,丹娜絲颱風被歸類為第9類路徑。(圖/中央氣象署)
🟡2004年「南瑪都颱風」

南瑪都颱風在2004年12月初侵台,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晚登陸台灣」的颱風,當年南瑪都通過呂宋島後進入巴士海峽,之後在台灣海峽南方轉向,朝台灣直撲,並登陸在屏東枋寮,不過南瑪都颱風帶來暴雨的原因,是當時的颱風環流與東北季風出現「共伴效應」,花蓮布洛灣累積雨量達1090毫米,有2人死亡、2人失蹤。

▲南瑪都颱風和丹娜絲颱風發展環境有所差異,不過兩者都屬於「第9類路徑」。(圖/中央氣象署)
▲南瑪都颱風和丹娜絲颱風發展環境有所差異,不過兩者都屬於「第9類路徑」。(圖/中央氣象署)
🟡2010年「梅姬颱風」

梅姬颱風在2010年10月重創台灣,在菲律賓東方生成後,先向西北移動,強度逐漸增為強烈颱風,穿過呂宋島後減弱為中度颱風,後續路徑偏北進入台灣海峽後,再轉向北北西進入中國大陸,梅姬颱風雖然沒有登陸台灣,但受東北季風配合影響,北台灣降下豪雨,造成宜蘭淹水、土石流、蘇花公路多處坍方,共計38人死亡,農損約1億3590萬。

▲梅姬颱風雖然沒有登陸台灣,但受東北季風配合影響,雨勢驚人,造成38人死亡。(圖/中央氣象署)
▲梅姬颱風雖然沒有登陸台灣,但受東北季風配合影響,雨勢驚人,造成38人死亡。(圖/中央氣象署)
🟡2012年「泰利颱風」

2012年6月,泰利颱風在南海生成後,往東北方向朝台灣移動,並一路由南往北穿過台灣海峽,雖然沒有登陸,也只是輕颱等級,但仍造成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區淹水,共計1人死亡,農損逾7億元。

▲2012年6月的泰利颱風,在南海生成後,往東北方向朝台灣移動,並一路由南往北穿過台灣海峽。(圖/中央氣象署)
▲2012年6月的泰利颱風,在南海生成後,往東北方向朝台灣移動,並一路由南往北穿過台灣海峽。(圖/中央氣象署)

更多「丹娜絲颱風」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