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三次爭取入主白宮 可能打破紀錄成「史上最老總統」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林孝萱/綜合報導

美國 2020 年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會在 9 月 29 日結束,相較不斷插話、無視規則的現任總統川普,民主黨候選人拜登( Jeo Biden )獲得了較多觀眾的青睞。這是拜登第三次投入美國總統選舉,豐富的從政經歷讓他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這些紀錄也成為政治包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拜登曾說「我從來無法規劃我的人生。每一次我的人生到了一個如我所願的時刻,就會有一些事情發生」這次參選是否能夠入主白宮,除了要面對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77 歲的拜登似乎也要再一次面對命運的安排。今年美國經歷嚴重疫情、經濟衰退、反種族主義示威,也許這一次,拜登會迎來 11 月的勝利。

▲美國
▲美國 2020 總統大選民主黨參選人、前副總統拜登。(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現在的老政客,曾經的政治金童

小約瑟夫・羅比內特・「喬」・拜登( Joseph Robinette "Joe" Biden Jr. )出生於 1942 年 11 月 20 日,成長於愛爾蘭裔中產家庭,信奉天主教。拜登出生時已經家道中落,青少年時期他大多和親戚住在賓州的簡陋房子裡,半工半讀取得法律學位。

拜登曾從事法律工作一段時間,但對於為權貴服務感到失望於是轉為公共辯護人,並於 1969 年當選德拉瓦州( Delaware )紐卡斯爾縣( New Castle County )議員踏入政壇。當時年輕的拜登有著出色年青政客的特質,當地媒體形容:明亮的藍色雙眼、削瘦的身形,意氣風發的相信擁有世界,又明白還需要接受考驗。

1972 年,不到 30 歲的拜登當選參議員,成為美國史上第 2 年輕的參議員,當時他打敗了連任 2 屆的共和黨對手,在聲勢慘淡的民主黨中被視為金童。然而,聖誕節的前一週,拜登迎來他人生第一個噩耗,他的妻子妮莉婭( Neilia Biden )開車載著 3 名子女出了嚴重車禍,妮莉婭和年僅 1 歲的小女兒娜歐米( Naomi )不幸過世,大兒子博( Beau Biden )、亨特( Hunter )也重傷骨折。

拜登在 2 個兒子的病床邊宣誓就職參議員,這場宣示受到全美矚目,博取了公眾的同情。拜登在回憶錄中寫道,他當時考慮過放棄參政去當牧師,但他對自己的遭遇感到憤怒、對上帝的愚弄感到憤怒。

▲(圖/翻攝自
▲拜登與第二任妻子吉爾、2個兒子博、亨特的家庭舊照。(圖/翻攝自 Twitter)
車禍後 5 年( 1977 ),拜登據說在孩子們的支持下,與吉爾( Gilles Biden,舊姓 Jacobs )再婚,兩人育有一女。但命運再一次不受控的帶來挑戰,拜登的長子博在 2015 年死於腦癌,終年 46 歲,當時拜登差一點就要宣布參與 2016 年總統大選。

拜登形容,博擁有父親所有的優點,但沒有拜登的缺點。博曾經加入國民警衛隊升至少校,擔任過伊拉克戰爭期間的美軍律師,2007 年起為德拉瓦州總檢察長,博被視為是拜登家族的下一個政治新星。長子的死成為拜登持續參選的動力,這些不幸塑造了拜登顧家好男人的形象,凝聚了不少支持者。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拜登的長子博曾經擔任伊拉克美軍隨軍律師。(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但是拜登近 50 年政治生涯上的表現備受爭議,年輕的拜登進入參議院時,強調自己理解少數族裔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但他卻支持南方的黑白隔離政策。1988 年拜登力挺的藥物法,比例上懲罰到更多的少數族裔。拜登 1991 年處理非裔法官性騷擾案件被質疑放水;1994 年拜登強力支持具有爭議的《暴力犯罪防治法案》,最後法案讓監獄人滿為患,連川普都要求拜登為「美國司法史的黑暗」道歉;雖然歐巴馬形容他為「最棒的副總統」,但他時常失言的問題也被歐巴馬團隊稱為「炸彈喬」。

拜登過去的政策可能跟歐巴馬政府代表的「進步派」不同調,但他有時也很進步,最明顯是他 2012 年宣布支持同性婚姻,但又馬上改口說立場仍在「演變中」,一部因此受到 LGBT 族的批評,但同性婚姻後來也成為歐巴馬的時期推動的政策之一。拜登 2016 年還擔任白宮職員的同性婚禮主持人。

▲(圖/翻攝自
▲拜登2016年擔任2名白宮職員的婚禮主持人。(圖/翻攝自 Twitter)
最後一次入主白宮的機會

拜登從 1984 年就有意進選總統,從第一次參與到現在已經過了逾 40 年,2020 年沒有意外會是拜登最後一次總統大選,如果他真的成入主白宮將會是「美國史上最老」( 78 歲)的總統。

1987 年,拜登在一場辯論上引用了英國工黨領袖基諾克( Neil Kinnock )的演講內容,民主黨內的其他對手以此攻擊,指出拜登學生時期的論文也有剽竊之嫌, 拜登的學歷被當成了沒有真材實料的「草包」,不光彩的退出了競選。退出競選幾個月後,拜登被診斷出患有顱內動脈瘤,不斷進出醫院,病情一度可能造成腦損傷。

20 年後( 2008 )拜登再次宣佈參與民主黨總統初選,這時他已是一位資深的政客,但他還是敗在容易失言的缺點上,他對媒體形容,民主黨內的競爭對手歐巴馬( Barack Obama )是「第一個口齒伶俐、聰明、乾淨而且外形好看的主流非裔美國人」。這話不只得罪了非裔族群,也成為往後政治生涯的一大污點。最後,民主黨初選變成歐巴馬和希拉蕊的競對決。

未來對中國會強硬還是繼續包容?

拜登的另一個兒子亨特( Hunter Biden )與中國的關係也在這次選舉被拿出來檢視,亨特曾經在國會擔任遊說工作,他與中國、烏克蘭企業曾有密切的商業往來。

亨特 2010 年至 2014 年至少拜訪中國 5 次,與中國商業高層會面, 2013 年他在上海與中國商人成立「渤海華美」公司,2019 年川普曾經呼籲北國調查拜登父子與中國國企的往來。2014 年至 2019 年,亨特出任烏克蘭天然氣公司布里斯馬( Burisma )董事,時任副總統的拜登正主導白宮與烏克蘭的外交。

2020 年美國參院國土安全、財政委員會發布的報告指出,亨特從外國渠道獲利數百萬美元,這些外國人事的背景甚至涉及人口販賣、洗錢、詐騙等罪嫌,且亨特與中國政府相關聯的公司和中國公民有著廣泛的聯繫。

▲杭特(右)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中)的二兒子。(圖/翻攝自謝國樑臉書)
▲參議院報告指,拜登的二兒子亨特(最右)與中國、烏克蘭企業有往來。(圖/翻攝自資料照)
拜登在外交問題上,長期是個「鴿派」但也有過「鷹派」的時刻。老布希時期的國防部長蓋茨( Robert Gates )2014 年則批評,拜登「在過去 40 年幾乎每一項重大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議題上都是錯的」。

這次選舉,拜登攻擊川普對中國政策失敗、不夠強硬,強調未來拜登政府會在貿易、軍事和知識產權上加強對抗中國。但拜登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被認為是「長期且個人」的, 2000 至 2001 年間,拜登擔任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領導參議院將中國納入世界貿易組織( WHO ),並中止年度國會對中國作為美國貿易夥伴地位的審查。2011 年擔任副總統時也曾表示,相信崛起的中國對美國、全世界都是一個積極正面的發展。

拜登顧問沙利文更表示,中國非凡的發展不是美國外交政策失敗的結果,而是其自身的努力,強烈反對遏制中國的力量,認為美國和中國應該共同努力,擴大在全球領域的合作關係,包括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

《紐約時報》則認為,拜登熟悉習近平的為人加上豐富的外交經歷,會給中國帶來更艱鉅、複雜的挑戰,在環境議題、中國少數民族及香港人權議題上有更強硬的立場,川普政府時期的貿易戰問題,拜登也未必會直接撤銷。

拜登的女性副手與女性議題

1991 年拜登作為參院司法委員會主席,負責主持非裔法官湯瑪斯( Clarence Thomas )的大法官任命案,湯瑪斯被希爾( Anita Hill )指控在雷根政府期間涉嫌性騷擾。雖然先前拜登對湯瑪斯的提名案投了反對票,但他和其他「白人男性」參議員在希爾事件中陷入兩年,一方面,反對湯瑪斯斯可能被當成種族歧視;另一方面,若不召開全面聽證則可能被定為性別歧視。

面對棘手的問題,拜登最後處理的方式遭到外界嚴厲的批評,他沒傳喚 4 名為希爾作證女證人出席聽證會。近 30 年後( 2019 )拜登公開表示對希爾一案感到遺憾,沒有找到方法讓她以一種她值得擁有的方式進行聽證。希爾向《紐約時報》回應,拜登應該要向其他女性、美國公眾道歉。

拜登今年投入選舉前,數名女性指控他對她們有非自願的身體接觸,包括不恰當的親吻、擁抱。拜登的前助理里德( Tara Reade )指控拜登 30 年前在在國會大廳對她性侵;民主黨政客佛羅倫斯( Lucy Flores )指控拜登 2014 年一個場合上以非常親密的方式碰觸她,而她無力反抗。對此,拜登強調這些「絕對沒有發生」,《紐約時報》也針對里德的指控進行調查,認為拜登沒有不當性行為的模式。

而拜登最讓外界詬病的大概是在一些公開場合,過於親暱的親吻女孩的頭髮,碰觸女性的肩膀等,拜登曾發布一段影音表示自己在 #MeToo 運動中了解到時代改變,這樣的習慣已經是不合時宜的。

歐巴馬卸任前夕,頒授拜登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被形容為一段佳話,拜登也因為擔任忠實副手吸引了大量非裔選民的支持。這次選擇民主黨內總統提名時曾經競爭對手賀錦麗( Kamala Harris )作為副總統競選搭檔,美國政治評論認為,這像是在對歐巴馬的支持表達謝意。以拜登的年紀,可能不會繼續參選,選擇賀錦麗除了吸引少數族裔、女性選票,也是希望給她日後成為總統的機會。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卸任前授與副手拜登「總統自由勳章」。(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