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總統大選戰況分析 李兆立:鐵鏽帶4州成最大看點之一

▲美國總統大選今日(11月4日)各州路陸續開票,郵寄選票被拜登陣營認為是搖擺州翻盤的可能。(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大選今日(11月4日)各州路陸續開票,郵寄選票被拜登陣營認為是搖擺州翻盤的可能。(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林孝萱/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大選今( 4 )日各州陸續開票,現任總統川普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展開拉鋸戰。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李兆立在《 NOWnews 今日新聞》直播中分析,被稱為「鐵鏽帶」的 4 個關鍵搖擺州,將會是此次選舉的最大看點之一。同時,因為郵寄選票,未來幾天選舉還有一些變數,不論是川普還是拜登當選,台灣的民眾都可以一同觀察局勢靜待結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票到一半,雙方都說自己勝選?

兩位候選人在票數還未完全計算結束,雙方陣營都宣布勝選。川普陣營宣布準備勝選時,仍以 213 票落後 238 票。李兆立分析,兩方都有認為會獲勝的理由,川普在關鍵的搖擺州中,除了亞利桑那州、明尼蘇達州,都確定拿下或是暫時領先,因此對川普來說他有底氣下令停止計票宣布獲勝;拜登認為自己還在贏的路上,原因是這次選舉有近 1 億人完成提前投票,其中有 6 千萬票是透過郵寄,所以拜登才會說在關鍵州,寄送過程的郵寄選票會帶來勝選。

四大關鍵州「鐵鏽帶」

李兆立指出這次選舉有 4 大關鍵州為看點:俄亥俄州、威斯康辛州、賓州、密西根州,這 4 個州同時也被稱為鐵鏽帶( Rust Belt ),除了這些搖擺州,值得關注的還有還有尚未寄到的通訊投票。台灣時間晚間 4 點左右,在賓州川普以 55% 領先拜登 43%;威斯康辛州,川普以 51% 領先拜登 43%;密西根州,川普以 53% 領先拜登 46%。

李兆立分析,這 4 州以重工業為主的鐵鏽帶過去傾向民主黨,但在 2016 年轉為支持川普。今年鐵鏽帶的選舉結果將會反映選民是否覺得過去 4 年生活有沒有改善。另一方面,先前的預測認為,因為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或者說這些州可能經濟沒有起色,而有可能倒向民主黨。

李兆立指出,這些州沒有如預期倒向民主黨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雖然上屆選舉這些州投給川普,但 4 個州中有 3 個州州長為民主黨人,因此經濟成長、疫情防疫好壞不能完全歸咎於特定政黨。比如密西根、威斯康辛,這 2 個州長都是在川普上任後才由紅轉藍,而在這 2 個州在防疫初期採取強硬的措施,導致許多人無法外出工作,上街抗議州長,出現經濟、防疫的拉鋸。

第二,疫情沒有讓大家改投給拜登的原因是,美國人重視疫情的程度有黨派之分。民調顯示,共和黨的關鍵字順序分別是:經濟、安全,再來才是防疫;而民主黨則是防疫最優先,接著才是公平正義、氣候變遷。因為雙方選民差距之大,所以無法直接說共和黨選民會因為疫情倒戈。

同時,疫情帶給各階級、地區的衝擊也有差異,鄉村、工人階級可能比起疫情更重視經濟。所以可以看見在川普領先的幾個州內,如賓州費城、匹茲堡等大城市都是民主黨領先,但其他鄉村則是由共和黨拿下,呈現自 2016 年就出現過的城鄉差距。

李兆立指出,未來幾天值得觀察,在疫情之下是否關心疫情的選票就一定會投給民主黨,或是其實影響選民決定的是經濟議題。還有選舉可能有翻盤的機會,目前川普已經要求停止計票,也可能帶來的新的動盪,包括美股重挫等。

民調失準背後的「沈默螺旋」

至台灣時間晚間 6 點左右,川普對拜登還是 213 票對 238 票,許多專家預測選舉結果將會非常接近,而國會參議院的選情是 47 席比 47 席,同樣也戰況膠著,不如外界預期民主黨可能翻盤;而眾議院也是兩黨尚未過半,沒有迎來如外界預期的民主黨大勝。

今年美國大選和 2016 年同樣出現民調失準的情況,李兆立分析,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主流媒體接觸到的選民集中在都會區,而從開票趨勢來看出現「鄉村包圍都市」的情況,主流媒體可能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社群媒體也出現了比較傾向民主黨的狀況,比方說推特和臉書日前對通烏門世界進行封所得「 eric ciaramella 」事件,該篇報導內容是希望拜登出面說明烏克蘭事件,以及交代次子杭特( Hunter Biden )的問題。

臉書的「禁語限制」可能導致在社群上看不到比較客觀、持平的消息傳播,也會打擊自由派的社群平台使用者,讓他們反思這些這措施是否已經「做過頭了」。主流民意會讓更多人傾向不願意表達自已真實意見,李兆立指出,這和 2016 年的「沈默螺旋」問題相同,社群的主流意見可能也是民調失準的原因。

除了民調出現沈默螺旋,李兆立分析,民調後續的應用也成為重點,民眾可能出現策略應答的現象,民眾的答案可能會變成競選團隊選擇投放文章、廣告的考量之一,導致更多人呼應主流意見而民調失準。

民調機構因為無法得知民眾的真實意向,可能會透過加權的方式計算,但可能加權過頭,李兆立舉例,比方說民調應該找測到 100 個共和黨員的投票取向,但只找到了 10 個,因此只能將 10 個人乘以 10 倍,這就有可能導致過度代表而民調失準。

從美國大選反思台灣媒體的民調過去遇到相同問題,台灣會根據過去幾次民調,和實際情況的差距(比方說差距 25%),後來就直接去掉 25%,雖然沒有缺乏科學根據。李兆立指出,在社會變遷的背景下,加上社群媒體主流意見影響,這樣可能會導致我們的民調失準,因此必須找到新的民調方法,呼籲媒體、社群重視對公共意見形成的影響。

誰當選總統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台灣的民眾在今年非常關心,兩位候選人哪位對台灣會更有利,而李兆立指出,雖然很多報導說川普當選可能對台灣比較有利,而拜登相對親中,但美國與台灣的關係,真正還是取決於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未來,華盛頓對中國的政策因素包括貿易戰是否持續,以及是否會扭轉過去美國人將中國人視為夥伴的看法。

李兆立指出,最近一次的民調顯示,75% 的美國人對中國反感、有疑慮,甚至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如果美國多數民意如此,無論是哪一個政黨候選人當選,都會大大限制總統在外交政治上的選擇,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的狀況或許不會改變,在此前提之下,台灣可預期獲得更多重要性。對台灣來說,哪一位總統更有可能協助我們達成實質的目標更為重要,比方說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加入世界衛生組織( WHO )等國際組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