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大募資股來自高科技產業的「力積電」,共募得約76.9億元,占上市櫃募資總額約1/4比重(24%);第二大募資股則由隸屬能源、資源及工業產業(以下簡稱工業產業)的「AES-KY」,以募得47.8億元(14.9%)的表現登榜。
進一步檢視鄰近市場表現,李東峰分析,2021年中國大陸新股發行數量較2020年上升,掛牌家數為491家、較上年度的388家成長26.5%,募資金額高達5367億元人民幣,募資金額創下歷史新高,最大募資股為高科技產業的「中國電信」。
香港98家企業掛牌的成績屬負成長,為2012年掛牌62家、9年來最低的一年,募資金額由上年度4001億元港幣,降至3288億元港幣;不過,香港大型股表現不凡,最大募資股「快手科技」募得483億元港幣,而前5大募資股募得1397億元,交出金額占比42%的亮麗成績單。2022年預估受到美國縮表、加息影響,再加上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實施,中概股回流上市預計將會加快,樂觀看待整體表現
整體而言,台灣在經歷了國際政經局勢變化淬鍊洗禮,即便2021年疫情反彈回升,與美中摩擦持續牽動供應鏈致使經濟環境風險升高,台灣資本市場展現高度韌性,2021年IPO送件家數為45家(含一家創新板),以「穩步回暖」的態勢展現量能。
至於2021年共有75家企業掛牌興櫃,家數為2015年來最佳表現;其中,掛牌主流產業趨勢和往年相似,近半數(49%)來自高科技產業。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有18家新掛牌企業(24%)來自生技醫療產業。李東峰指出,生技產業已在台灣資本市場逐漸形成新聚落,近年更因疫情影響而蓬勃發展中,儘管產業結構轉換與動能將持續演變,生技醫療產業仍為資本市場寵兒,後勢可期,有望轉動資本市場引擎、吸引資金挹注。
此外,勤業眾信觀察,疫情雖對企業遞延IPO時程略有影響,今年上半年高科技、電子、生技等產業IPO件數預期將大幅增加,而面對供應鏈陸續完成布局,也加速企業加速上市櫃腳步,多頭榮景有望持續延燒,2022年台灣掛牌家數倍數成長、上看6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