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VTuber觀眾年齡層近年來增長到25至30歲,相較之下,台灣的觀眾大多是19歲以下的青少年,使得打入市場的難度大幅增加。台灣虛擬網紅協會理事長陳封平認為,這與台灣VTuber的人數以及類型仍算少有關。他舉例,如果VTuber的創作內容已經涉及社會現象,而非特定分享遊戲、電影,顯然就能夠將年齡層拉高,「若是台灣達到日本十分之一的規模,種類也會慢慢多出來,但還需要一點時間。」
台灣目前約有2千名VTuber,其中包括透過公司甄選的「企業勢」,以及自行出道的「個人勢」。不少VTuber在這兩年崛起,想成為VTuber的創作者也愈來愈多。創作者想要踏入這行,除了要摸熟直播系統外,最重要的無非是準備一套專屬於自己的「皮」。


有別於目前使用VR設備去捕捉VTuber動作進行3D演出的趨勢,QB Maker Studio所研發的軟體「V-Skin」可以透過動態捕捉衣以及攝影鏡頭,做出更細緻的呈現。隸屬於穹秉秦豐多媒體有限公司旗下經紀團隊UMiLive的VTuber小原栞就曾經使用3D虛擬形象,進行健身環直播,讓觀眾可以清楚看見每一個動作細節。
蕭守善指出,推出VTuber或是製作出專屬的吉祥物,能夠做到為企業做宣傳,更希望能帶動整體VTuber產業發展,但他也透露,計畫要推出一名VTuber後,從招募篩選開始,還需要設計虛擬形象、宣傳推廣,一直到出道,成本估算下來超過台幣25萬元,若要推出3D虛擬形象,委託日本開發至少需要50萬以上日幣,即使自家開發也需要花費台幣20、30萬元。
因此壯大VTuber產業經濟,將創作變現以帶動整體市場成為重要的課題。陳封平認為,台灣VTuber產業不能固守在娛樂(entertainment)這一塊,儘管娛樂也需要發展,但是考量到真人網紅需要做風險管理且汰換率高,虛擬網紅捲入醜聞的機會低,更能成為企業新的媒體媒介,從而透過VTuber去做廣告業配,或是進行代言,向消費族群溝通。
在過去媒體平台相對稀少的情況下,企業想要進行行銷,找大咖明星代言是必備方案,高知名度的明星能為企業帶來強大的宣傳效果。但在各類社群平台出現後,造就許多名擁有獨特魅力的網紅,其中也包含了VTuber。在市場行銷走向分眾化的當下,特定族群領域當中,網紅粉絲甚至有著更高的忠誠度以及黏著度,因此激起了真人明星與虛擬網紅的行銷戰爭,目前包括中華電信、中國信託都曾起用過VTuber來進行推廣。

為了讓外界更了解虛擬網紅,使生態圈得以持續蓬勃發展,長榮大學資訊暨設計學院在2021年10月協同台灣虛擬網紅協會以及台灣角川等單位,一同為「虛實跨境媒體中心」揭牌,做為數位影視拍攝、動作捕捉、虛擬攝影棚、電腦動畫製作等製作環境,推動產學合一。
長榮大學與台灣角川國際動漫在2018年共同設立了「長榮角川國際動漫工作室」,讓學生能提早接觸產業,並在業界發揮其專業技能。台灣角川國際動漫公司副總經理羅際明提到,做為全日本最大型的出版以及多媒體集團,也希望能夠帶來人才培訓的機會,同時也為台灣動漫產業新設立一個合作據點。
不僅設立工作室,長榮大學還與台灣角川國際動漫自2019年起共同舉辦「創意X原創Vtuber角色設計大賽」,廣邀學生投稿參加,比賽直至去年已經舉辦了三屆,每年參與徵選的稿件也有增加的趨勢。
在第一屆比賽中獲獎的VTuber角色,更被應用在2020年的招生直播活動中,長榮大學聯合台灣角川國際動漫推出原創Vtuber「Azla」,並且找來的台灣配音員連思宇為Azla進行動態以及聲音表演。連思宇曾為多部知名日本動畫的中文版配音,其中《我的英雄學院》蛙吹梅雨、《間諜家家酒》阿妮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