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賴博政醫師表示,「暑」在中醫中,除了指節氣之外,還是一種外邪,並不是只有夏季才會中暑,而「暑」在中醫中有兩大特性:
- 暑為陽邪:因為暑是夏日的火氣,有酷熱的性質,表現出全身的症狀有燥熱、煩渴、膚乾燥,喜歡喝冷飲等,長時間在燥熱環境下,會導致的症狀,並容易造成身體水分、沒元氣。
- 暑易夾濕:天氣炎熱,地面及體感溫度都偏高,午後雷陣雨過後,通常會讓人覺得悶熱不舒服,想要流汗但無法排出,也會有倦怠無力,提不起勁的感覺,這些通常是處於濕熱的環境下造成的。
賴博政醫師表示,拔罐在傳統中醫上認為有疏通經絡、暢通氣血的功能,可以緩解暑熱及熱中暑的狀況。在現代醫學則認為可以使局部小細血管擴張,血液灌流量增加,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分泌。
但須注意,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拔罐的,倘若有癲癇、精神疾患、年紀太小、惡性腫瘤的患者都不適合拔罐,另外,皮膚容易過敏、對異物容易刺激,皮膚容易發紅起水泡者,拔罐時間不宜過長,如有不適便應停止。
碰上連日高溫 從飲食上預防熱中暑、熱衰竭
如遇連日高溫,擔心熱中暑,賴博政醫師說明,在飲食上可以多吃涼性的食物,像是高麗菜、地瓜葉、薏苡仁、綠豆、西瓜、香瓜、絲瓜、冬瓜等,但平時腸胃不佳,食生冷食物容易腹瀉,就不應進食過多。
在穿著上應穿易吸汗的的衣物,若有流汗應及時更換,才不至於感冒或是罹患濕疹。此外,在戶外應注意防曬、適時補充水分,因為流汗會讓電解質流失,所以可以喝些運動飲料,以補充水分。
除此之外,賴博政醫師建議,可以自備止渴酸梅湯作為預防保健。
材料:烏梅一兩、山楂一兩、陳皮三錢、洛神花三錢、甘草一錢。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放入鍋中,加入1500CC的水,用煮滾後用小火慢煮約50分,靜置放涼後即可飲用。
以上藥材都偏酸,賴博政醫師提到,酸味在中醫認為是可以生津潤燥的功用,天熱時可以飲用。因為味道偏酸,腸胃功能差的民眾建議飯後飲用,每次量不用太多,除了幫助止渴之外也可以幫助消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0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