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學不來!日本水果20年暴漲9成靠這點 當年歉收也能賺大錢

▲水果在日本較著重於味道等方面的差異化,會以吸引消費者為目的得投入更多研發,拿出更新穎的產品。圖為係張哈密瓜。(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水果在日本較著重於味道等方面的差異化,會以吸引消費者為目的得投入更多研發,拿出更新穎的產品。圖為係張哈密瓜。(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不少台灣民眾到日本旅遊時,都會到當地的超市購買草莓、葡萄等水果,在旅途中享用。不過近年來日本水果的價格,蔬菜卻沒有大幅上漲,有專家認為,這與蔬菜和水果的「定位差異」變得明確有關。在蔬菜難以像水果一樣提高單價的背景,二者與海外市場的關係也形成鮮明對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數據顯示,東京都中央批發市場上,2023年蔬菜的平均批發價為每公斤271日元(約台幣55元),比在東京都官網上可以追溯到2002年數據高出3成,但水果在2023年平均批發價為每公斤527日元(約台幣108元),比2002年暴漲了近9成。

出現巨大的價格漲幅差距原因是,水果與蔬菜的「定位差異」變得明確所致。日本明治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作山巧指出,「水果作為愛好品,不斷提高口感等附加值,但蔬菜仍保持著作為飯菜原料的定位」。

作山巧表示,水果在日本較著重於味道等方面的差異化,「特別重視水果的香氣、外觀和口味是日本特色」,會以吸引消費者為目的得投入更多研發,拿出更新穎的產品。

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晴王麝香葡萄(シャインマスカット)」,與巨峰等傳統黑皮葡萄大有不同,該品種口感清爽,可以連皮一起吃。晴王麝香葡萄2023年的平均批發價為每公斤2035日元,比巨峰高出約4成。這種高單價對生産者具有吸引力,也使得全國種植面積不斷增加。

但反觀蔬菜就沒有這種特色化或品牌化的大浪潮,即使日本各個產地和生產者會透過改進種植方法和品種來提高單價,像是先前因烤地瓜熱潮而出現越來越多提高甜度及改善黏度的地瓜品種,但是把蔬菜「水果化」、「甜品化」,成效仍十分有限。也有產地極力培育出了品牌,如「今金男爵馬鈴薯」、「吉川茄子」,但大多數產地很難做到這點。

另外,蔬菜與水果在應對海外市場也形成鮮明對比,不斷提升差異化的水果備受好評,出口量不斷增加,儘管秋季以後上市的2023年産水果歉收,但出口量達到了2013年的1.7倍。日本農林水産省指出,「高品質的日本水果在出口市場上需求也很旺盛,出口量佔生産量的比例增加,推高了價格」。

且蔬菜不耐儲存,又難以與其他國家的産品實現差異化。出口時不易突出日本産的優勢。北海道大學的坂爪浩史教授指出,「蔬菜作為飲食生活的必需品,即使通過品牌化提高單價,消費也很難跟上。(蔬菜的)價值在於能穩定購入。」

近年來,燃料及肥料等成本居高不下,千葉縣一名60多歲黃瓜農民感嘆稱,「以10年、20年來看,感覺黃瓜其實相當於沒怎麼漲價」,並表示「消費者注重新鮮度和價格,很難通過口味實現差異化」。

另一名東京蔬菜批發商則指出,「就算想提高價格,也做不到」。日常所需的蔬菜的價格上漲會直接影響家庭開支,消費者對價格變化很敏感。農民需要提高生産效率並穩定産量,以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提高盈利能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