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腹瀉又便秘!「金字塔療法」控制排便閘門 中草藥解8成腹痛

▲全球約15%人口患有「腸躁症」,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脹氣,並合併腹瀉、便秘。(示意圖/取自photo AC)
▲全球約15%人口患有「腸躁症」,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脹氣,並合併腹瀉、便秘。(示意圖/取自photo AC)

家庭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腸躁症是現代人常見健康問題,患者常有突如其來的便意,有時腹瀉,有時又便秘,但據統計,只有不到5成的病例獲得適切治療,對此醫師說, 目前國際間建議採取飲食合併藥物及心理治療的「金字塔療法」,國內也嘗試使用中草藥進行中、西醫合併治療,也帶給民眾更多選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說,資料顯示,全球約有10~15%人口患有腸躁症,病因則不明確,常見症狀為腹痛、脹氣,還合併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發生。

針對腸躁症診斷,陳健麟說,許多腸胃疾病都有類似症狀,加上此症屬於腸胃功能性疾病,確診須採取排除法,較不容易,不少病人因此不停更換醫師,甚至反覆接受胃鏡、腸鏡或電腦斷層檢查,不僅對醫療失去信心,腹痛問題也沒能解決。根據估算,全球每年的腸躁症醫療費用,加上因此而缺勤的損失,合計超過210億美元。

▲正露丸在急性腹瀉時,可以減緩腸胃蠕動,但並非含有消炎、抗生素等治療效果。(示意圖/取自photoAC)
▲腸躁症是現代人常見健康問題,但不到5成的病例獲得適切治療。(示意圖/取自photoAC)
陳健麟指出,目前被國際認同治療腸躁症可採金字塔療法,第一步為飲食治療,應避免食用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牛奶、洋蔥、大蒜等,並少吃加工類製品;這第一步如同金字塔最底層,屬於基礎治療,多數患者透過飲食調整已能有效控制。

第二步治療為進一步使用藥物,主要協助胃腸蠕動,並改善便秘、止瀉,而當腸躁症合併消化性問題如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時,醫師也會針對患者狀況給予個人化藥物治療。

金字塔最頂層第三步為心理治療,不過陳健麟說,在台灣使用第三步治療屬於少數,一來需要的患者不多,二來部分民眾對於心理治療的認知也有限。

除了西藥之外,陳健麟指出,透過中藥也能控制腸躁症,因為此症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其中肝的疏泄功能為關鍵,病人經使用花蓮慈院中西醫團隊研發的草藥濃縮液後,可觀察到約8成患者下腹痛緩解,且腸道內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丁酸的含量,明顯有上升趨勢。

陳健麟表示,目前沒有根治腸躁症方法,但透過與醫師互相信任、共同討論,藉由飲食、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仍可減緩發作頻率,讓患者與腸躁症和平共處。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