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長年盤踞台灣十大癌症,其發生與幽門桿菌感染息息相關,原本三合一療法的效果顯著,但因抗生素的抗藥性愈來愈強,也影響此治療成功率,而國內最新研究顯示,採用「鉍劑四合一療法」目前仍可奏效,而且只要10天,不僅除菌效果顯著,且副作用也較少,感染者應盡快治療。
成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貳翔為此研究主持人,他說,幽門桿菌是一種感染胃部的細菌,會造成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可能導致胃癌及胃淋巴癌。
根據調查,高達9成的胃癌成因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而過去在馬祖進行的大規模篩檢及根除計畫,證實除菌能顯著降低胃癌發生率,因此除非患者有嚴重共病或其他不適合接受治療的問題,一般都會建議感染者接受除菌治療。
楊貳翔指出,過去的除菌治療主要採三合一療法,包括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及阿莫西(amoxicillin),但因抗生素抗藥性逐年增強,此療法在抗藥性高的地區近年已不適用,而台灣的克拉黴素抗藥性也不低,接近閾值15~20%,因此這些年國、內外的治療指引建議,第一線治療處方均已調整為「鉍劑四合一療法」或「非鉍劑四合一療法」。
針對鉍劑四合一療法,楊貳翔說,包括鉍劑(bismuth)、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及甲硝唑(metronidazole);根據之前的研究,此療法除菌效果顯著高於三合一療法,因此被用於第一線治療。
對於鉍劑四合一療法要進行多久,楊貳翔指出,研究團隊設計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將受試者分成10天與14天2組,結果顯示,在醫療人員適當衛教下,2組的服藥遵從性都很高,除菌成功率(分別為92.4%及92.9%)、副作用發生率(分別為54.1%及57.1%)均無明顯差異,且副作用均輕微,不過10天療程有較低比例的頭暈及嘔吐。
楊貳翔說明,此研究證實10天的鉍劑四合一療法已可有效治療幽門桿菌感染,病人不必接受14天用藥,遭副作用困擾的機率可望下降,提醒感染者均應儘速接受治療,以降低後續併發症風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調查,高達9成的胃癌成因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而過去在馬祖進行的大規模篩檢及根除計畫,證實除菌能顯著降低胃癌發生率,因此除非患者有嚴重共病或其他不適合接受治療的問題,一般都會建議感染者接受除菌治療。
楊貳翔指出,過去的除菌治療主要採三合一療法,包括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及阿莫西(amoxicillin),但因抗生素抗藥性逐年增強,此療法在抗藥性高的地區近年已不適用,而台灣的克拉黴素抗藥性也不低,接近閾值15~20%,因此這些年國、內外的治療指引建議,第一線治療處方均已調整為「鉍劑四合一療法」或「非鉍劑四合一療法」。
針對鉍劑四合一療法,楊貳翔說,包括鉍劑(bismuth)、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及甲硝唑(metronidazole);根據之前的研究,此療法除菌效果顯著高於三合一療法,因此被用於第一線治療。
對於鉍劑四合一療法要進行多久,楊貳翔指出,研究團隊設計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將受試者分成10天與14天2組,結果顯示,在醫療人員適當衛教下,2組的服藥遵從性都很高,除菌成功率(分別為92.4%及92.9%)、副作用發生率(分別為54.1%及57.1%)均無明顯差異,且副作用均輕微,不過10天療程有較低比例的頭暈及嘔吐。
楊貳翔說明,此研究證實10天的鉍劑四合一療法已可有效治療幽門桿菌感染,病人不必接受14天用藥,遭副作用困擾的機率可望下降,提醒感染者均應儘速接受治療,以降低後續併發症風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