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羅病毒年後大肆虐!疾病管制署今(11)日表示,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衝破30萬人次,創10年新高紀錄,近4週398起腹瀉群聚,98.6%檢出諾羅病毒,提醒民眾,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且「酒精殺不死」,開學過後更要注意流行趨勢,《NOWnews》也整理諾羅病毒症狀、潛伏期、傳染途徑等資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諾羅病毒是什麼?酒精竟然殺不死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明,諾羅病毒屬於「杯狀病毒科」,只需要10到100個病毒粒子就足以在人身上引起疾病,且一般常用的「酒精性消毒劑」無法完全根除,需要使用濃度高於50 ppm(理想濃度為1000至5000ppm)的「氯漂白劑」進行環境消毒,且消毒劑接觸時間至少要3分鐘以上。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疫情情況。(圖/Pixabay)
▲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只需要10到100個病毒粒子就足以在人身上引起疾病。(示意圖/Pixabay)
諾羅病毒症狀有什麼?潛伏期多久?

吳昌騰指出,諾羅病毒感染後的症狀範圍很廣,從無症狀感染到「嚴重脫水性腹瀉」都有可能,最大宗的還是「腹瀉和嘔吐」,其它包括噁心、腹部絞痛、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全身不適;特別要注意的是,諾羅病毒可能讓患者出現「脫水」的嚴重併發症,進而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此外,諾羅病毒症狀性感染的潛伏期通常為24至72小時,流行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傳染力很強,大人與小孩都可能罹患,易引發群聚感染。

▲雲林縣王姓男子年初二家族聚餐訂購虎尾鎮某餐廳的外帶桌菜,結果家族30人有15人出現腹瀉等症狀,感嘆年假全毀。(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嚴重的腹瀉和嘔吐,是感染諾羅病毒最大宗的症狀。(示意圖/取自pixabay)
諾羅病毒怎麼傳染?怎麼預防?

吳昌騰提及,諾羅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但「嘔吐物」在病毒傳播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病毒可以透過受污染的食物、水、物體表面傳播,甚至氣溶膠傳播,例如「吸入嘔吐物中的病毒粒子」,其中,「食物處理人員是重要的感染源,生食或未煮熟的貝類也可能導致感染。」

在預防上,吳昌騰強調要從個人衛生做起,一定要使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外,特別是在上完洗手間後和進食前;並盡量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表面和物體、做好環境消毒;生病的食物料裡處理人員務必暫停工作,且在症狀消失後至少48小時內不要返回工作崗位;最後就是確保飲用水的來源安全,避免飲用受污染的水。

▲腸病毒疫情升溫!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個人衛生,平時應以肥皂正確勤洗手。(圖/取自Pexels)
▲預防諾羅病毒,最重要的是使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尤其是上完洗手間後和進食前。(圖/取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