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內最新公佈的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於該年新增個案達1萬7982人,為十大癌症之首,嚴重威脅民眾健康。醫師表示,為降低肺癌風險,國健署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後,近年早期診斷率已有提升,再透過如今愈來愈多元的治療選擇,例如手術搭配第3代標靶藥,在許多患者身上都看到顯著療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凱靈舉例,日前收治一名60多歲的女性肺癌患者,沒有家族史也沒有任何症狀,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發現肺結節,經過腫瘤切片與基因檢測,診斷為第2期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

▲雖然黴漿菌肺炎好發於春夏、秋冬季節轉換之際,但其實一年四字都可見到,感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包括唾液、鼻腔分泌物等(圖/ingimage)
▲肺癌於2022年新增個案達1萬7982人,為十大癌症之首。(示意圖,非當事人/ingimage)
根據研究資料,55%的早期肺癌病人帶有EGFR基因突變,其復發風險高,尤其腦部轉移率是其他患者的1.8倍,但手術後接受第3代口服標靶藥物輔助治療3年,可減少8成以上的復發及腦部轉移機率,並降低5成以上的死亡風險。 

李凱靈表示,根據治療準則,團隊先為這名病人開刀,並於術後安排第3代標靶藥輔助治療,近3年來門診追蹤均未出現異常,狀況良好,充分展現精準輔助治療的價值。

針對肺癌,李凱靈說,早期個案可進行手術治療,但一半以上會在2年內復發;據統計,1B期術後復發率可達 45%,第2期約60%,第3期更超過70%,而傳統的術後輔助化療效果較為有限,5年整體存活率僅增加5%,也凸顯新藥用於輔助性治療不可或缺。

李凱靈指出,過去標靶藥和免疫療法用於晚期肺癌,如今則已擴大到早期肺癌的輔助治療,透過類似「三明治式」的術前、術後合併治療策略,不僅有效打擊癌細胞、降低術後復發機率,更重要是為病人提供更多存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