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心臟健康的問題需被重視;而在台灣,新生兒約有千分之一機率會罹患需要高規格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且絕大多數是「法洛氏四重症」,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陳俊安表示,法洛氏四重症雖能透過手術處理,但長期仍會加重心臟負荷,嚴重導致心髒衰竭、心因性猝死,需要長期追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洛氏四重症是什麼?要開刀嗎?

陳俊安向《NOWnews》記者說明,法洛氏四重症的心臟問題是天生的,目前醫學上「絕大多數不知道原因」,有可能和基因突變有關,全台灣每年約有50至100名新生患者;法洛氏四重症的表現就是血氧不足,因此許多患者出生後,嬰兒表面顏色可能會發黑,或有心臟雜音被發現。

陳俊安說明,有賴於產檢技術提升,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很多能在照超音波時發現,醫師和父母溝通後,會在出生6個月至1年間開刀做矯正,陳俊安強調「法洛氏四重症通常都要開刀,不過孩子的存活率高。」

▲一名31歲新手爸爸,過年前計畫帶寶寶到墾丁進行5天4夜的旅行,還發文分享「如何在沒有嬰兒床的住宿,帶寶寶一起旅遊的方法」。(示意圖/取自Pixabay)
▲心臟的「法洛氏四重症」是先天性疾病,很多能在照超音波時發現,醫師和父母溝通後,會在出生6個月至1年間開刀做矯正。(示意圖/取自Pixabay)
🟡法洛氏四重症開完刀就沒事?醫師解謎

陳俊安提及,法洛氏四重症會導致「肺動脈瓣膜狹窄」,開刀就是拓寬瓣膜,後續孩子生活日常不會有什麼問題,也無需長期用藥;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右心室需持續負擔「逆流」造成的壓力,可能導致心臟逐漸擴大、體力退步、心律不整,進而發展成心臟衰竭,嚴重可能導致猝死,且發生非常突然。

因為上述疑慮,患者需要長期追蹤,國內外研究顯示,約有20%至30%的法洛氏病友,在長期追蹤過後,需要進行「肺動脈瓣膜置換」,也就是再一次透過外科進行「開心手術」,不僅患者心理壓力大,恢復期較長,也會影響患者學業、工作等進程。

▲健康配圖、保健、膝蓋、腳痛、爬樓梯。(圖/記者陳明中攝)
▲法洛氏四重症開刀後可以正常生活,但多年後可能導致心臟逐漸擴大、體力退步、心律不整等風險。(圖/NOWnews資料照)
🟡法洛氏四重症突破性技術 免開刀就能解決

陳俊安說明,為了解決「肺動脈瓣膜逆流」的風險,台灣啀2015年引進「經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置換術」,讓病人不用再經歷一次開心手術,且2022年已經納入健保給付,病人結束療程後只需住院3至4天即可,不過礙於醫材限制,若瓣膜已過度擴展,或有其他心臟疾病的患者不適用。

陳俊安指出,2015年起,全台已有170名左右的患者使用「經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置換術」患者回診時間也大幅拉長為半年或1年一次;仍要提醒法洛氏四重症病友與家屬,曾接受法洛氏四重症手術的病友,一定要持續定期追蹤,若有肺動脈瓣膜逆流問題,務必儘早諮詢專業兒童心臟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