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瓜在台灣產季為10月至4月,近期產量大出,一斤30元至50元的價格相當親民,不過一顆顆躺在市場或超市的櫛瓜該如何挑選呢?新莊公有市場菜販老闆廖炯程表示,挑選「15至20公分」的長度最佳,外觀必須光滑、無外傷,才能購買到營養價值極高、不苦的櫛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櫛瓜在春季產量高,無論是自主或在餐廳都是熱門蔬果,但外型不一也讓民眾看得眼花撩亂,日前就有網友在PTT發文指出「有幾次櫛瓜吃起來苦苦的,爬文是因為櫛瓜裡面的葫蘆素讓它變苦,但買來10次有3次是苦的,再次爬文挑選櫛瓜文之後,還是買到苦櫛瓜,要如才何挑選到好櫛瓜?」

▲櫛瓜(示意圖/取自Pixabay)
▲外型不一的櫛瓜讓民眾在市場看得眼花撩亂,一不小心回家處理就會發現口感苦澀。(示意圖/取自Pixabay)
貼文一出掀起不少共鳴,紛紛回應「曾經有每次買每次苦的經驗,好幾年都不敢買」、「我也是有跟你一樣的感覺,所以我都不買櫛瓜了」、「苦味有時是局部性的,只要多切掉一點就好」「買的時候不要挑摸起來有點軟的。」

櫛瓜為什麼會苦?菜販老闆公布正解

針對櫛瓜出現的苦味,廖炯程說明,苦味來源是瓜類最常出現的「葫蘆素」,它是為了自我防禦而產生的物質,目的是讓哺乳類產生腸胃不適、腹瀉等而拒絕吃它,但微量的葫蘆素對人體影響不大,如果入口覺得很苦,舌頭或嘴唇覺得麻麻的,就建議不要食用。

而「葫蘆素」的多寡,會因為櫛瓜「長得太熟、施肥、日照、灌溉」等變因影響,單純從外觀很難判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要買熟過頭、太過巨大、葫蘆腰、瓜身轉黃」等特徵的櫛瓜;料理時也要注意,蒂頭跟果皮的葫蘆素含量最多,可以把櫛瓜蒂頭多切一點,或削掉果皮,都能有效減少苦味。

▲櫛瓜苦味來源是「葫蘆素」,但微量的葫蘆素對人體影響不大,如果入口覺得很超苦,就建議不要食用。(圖/農糧署提供)
▲櫛瓜苦味來源是「葫蘆素」,但微量的葫蘆素對人體影響不大,如果入口覺得很超苦,就建議不要食用。(圖/農糧署提供)
櫛瓜營養價值極高!挑選有4原則

農糧署曾透過臉書粉專表示,櫛瓜每100公克僅有15大卡熱量,且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銅、錳、鎂、鉀等微量元素,是高纖、低熱量及營養豐富的好食材;保存上,應該盡量整條料理和保存,新鮮的櫛瓜可用紙巾擦除水分,再用密封袋、保鮮袋、牛皮紙袋等包好放入冷藏保存,約可存放1週。

至於櫛瓜的挑選,廖炯程也提供4大原則建議:

📌外皮光滑有光澤,無外傷。
📌15至20公分長度最佳,盡量筆直,太大會太老。
📌瓜體要硬朗,不能軟塌。
📌蒂頭要乾燥(跟南瓜一樣)。

▲挑選櫛瓜時,應重點觀察外表,15至20公分長度最佳,盡量筆直,瓜體要硬朗、不能軟塌。(圖/廖炯程提供)
▲挑選櫛瓜時,應重點觀察外表,15至20公分長度最佳,盡量筆直,瓜體要硬朗、不能軟塌。(圖/廖炯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