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兒童節是屬於兒童的節日,但台灣每3名兒童中有1人心理健康不佳,且往往未及時就醫。根據衛福部調查,6個月內曾有自殺意念的孩子比例高達3.1%,對此醫師提醒,當小孩出現情緒困擾、專注力問題或家庭衝突,家長不該觀望,應及早理解、陪伴與就醫,才是最關鍵的支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醫學科主任陳麗淇說,近年成人對憂鬱、焦慮、失眠等精神問題的就醫意願提升,但兒童的心理健康仍常被忽略,許多家長會到孩子不願上學、頻繁情緒失控或家庭關係緊繃時,才考慮尋求醫療協助,主要原因常是對診斷、用藥的擔憂,或難以辨別孩子是否真有「問題」。

陳麗淇表示,根據衛福部「全國性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台灣兒少心理健康的實際需求遠高於就醫人數,尤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最常見,其次為特定恐懼症、焦慮症、對立反抗障礙、自閉症等,且有自殺意念的兒童高達3.1%,家庭、學校應多加關注。

針對家長的建議,陳麗淇說,可將「孩子有問題」的視角,轉換成「孩子遇到困難」,進一步釐清是哪方面困難,是學習、人際還是情緒控制,若找到肯定答案,下一步便是陪伴孩子理解自身感受,這比確認有無疾病來得更重要。

陳麗淇提醒,孩子的行為變化可能來自近期壓力、生活轉換,或與大腦發展進度相關,而醫師的角色並非只有診斷,會協助家庭重新理解小孩,共同找出支持方式,故家長若能克服對精神醫療的成見,主動陪孩子就醫,不僅對下一代有實質助益,也可示範面對困難的成熟態度。

對於是否使用藥物,陳麗淇強調,須依照個別狀況評估,也不應成為拖延就醫的主因,唯有早期介入、持續觀察親子間的溝通,才是有效解方。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