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人物專訪臺大藥學研究所所長林泰元博士,分享臺灣在幹細胞與外泌體研究上的關鍵人物與發展背景。林博士提到,早在1983至1984年間,臺大陳耀昌與林凱信醫師即已投入骨髓移植的臨床應用,而骨髓移植即為一種幹細胞移植形式。
1998年,James Thomson發表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引起國際關注。當時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即認為臺灣應積極投入幹細胞領域,從海外延攬相關人才,當中對臺灣幹細胞研究發展影響深遠的,包括游正博教授。
林博士回顧,2003年游教授返台擔任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原動物所)所長,成立幹細胞研究室。當時包括郭紘志研究員、沈家寧研究員、林泰元與黃彥華教授等人,陸續加入研究團隊,為臺灣早期本土幹細胞研究人才的重要成員之一,後續逐漸形成穩定的研究社群。
至於外泌體領域,2013年諾貝爾獎頒給三位在細胞囊泡傳遞機制上具突破性研究的科學家,包括James Rothman、Randy Schekman與Thomas Südhof。林博士指出,臺大沈湯龍教授近年成立「臺灣外泌體協會」,與日本學界互動密切,也因臨床應用研究成果逐漸增加,使外泌體成為台灣生醫研究的新興焦點。
發生發育學方面,中央研究院鍾正明院士為代表性人物,其研究成果對臺大、榮總、成大等單位的方向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林博士亦提及其導師游正博教授創立「臺灣幹細胞學會」,後由臺大醫院前院長何弘能接任理事長。林博士本人曾任學會首任祕書長,參與推動學會事務與學術教育,包含年輕學者與學生的培育。
臺灣早期具代表性的人類胚胎幹細胞成果,來自何弘能院長團隊,其研究對於本土藥物開發應用具有指標意義。
幹細胞與外泌體近年逐漸受到產業重視,被視為未來生技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回顧過去40餘年的研究歷程與學術交流,對於認識臺灣生醫領域的發展脈絡,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博士回顧,2003年游教授返台擔任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原動物所)所長,成立幹細胞研究室。當時包括郭紘志研究員、沈家寧研究員、林泰元與黃彥華教授等人,陸續加入研究團隊,為臺灣早期本土幹細胞研究人才的重要成員之一,後續逐漸形成穩定的研究社群。
至於外泌體領域,2013年諾貝爾獎頒給三位在細胞囊泡傳遞機制上具突破性研究的科學家,包括James Rothman、Randy Schekman與Thomas Südhof。林博士指出,臺大沈湯龍教授近年成立「臺灣外泌體協會」,與日本學界互動密切,也因臨床應用研究成果逐漸增加,使外泌體成為台灣生醫研究的新興焦點。
發生發育學方面,中央研究院鍾正明院士為代表性人物,其研究成果對臺大、榮總、成大等單位的方向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林博士亦提及其導師游正博教授創立「臺灣幹細胞學會」,後由臺大醫院前院長何弘能接任理事長。林博士本人曾任學會首任祕書長,參與推動學會事務與學術教育,包含年輕學者與學生的培育。
臺灣早期具代表性的人類胚胎幹細胞成果,來自何弘能院長團隊,其研究對於本土藥物開發應用具有指標意義。
幹細胞與外泌體近年逐漸受到產業重視,被視為未來生技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回顧過去40餘年的研究歷程與學術交流,對於認識臺灣生醫領域的發展脈絡,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