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洛普:全世界僅有13%的員工願意積極工作

周一上班困難症。
周一上班困難症。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蓋洛普最近一次在142個國家中的調查顯示,全世界僅僅只有13%的員工積極工作,對工作充滿熱情與動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青年公社報導,這也不是你一個人的想法,而是全世界大多數人都有的想法。儘管我們表面上都在工作,但我們卻心不在焉。

不想工作怎麼破?

根據蓋洛普最近一次在142個國家中的調查顯示(註:蓋洛普從2000年開始對全世界的員工敬業度進行調查,最新資料來自於2013年),全世界僅僅只有13%的員工積極工作,對工作充滿熱情與動力。

這個稀有人群每天像打了雞血一般,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極高的投入度。他們充滿熱情,態度積極,對於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有著源源不斷的想法和創意。而人的精神狀態,用蓋洛普的形容就是,他們在工作的一天內曾經微微一笑(傾城)或者大笑(江湖)。

但多數人沒有這種狀態,他們對工作並不投入—遲到早退,每天混日子,對工作並不上心。甚至還有大概有24%的員工,每天都是消極怠工的葛優癱狀態。

在東亞不想好好工作的人更多。敬業員工佔總體比例6%,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給東亞拖後腿的主要是大陸,敬業員工百分比為6%,是調查最低的國家之一。看下友鄰菲律賓,敬業比例高達29%。

也不能怪大陸人拖後腿。看下大陸人工作時長大概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大家不想好好工作了。平均一個大陸人一年工作時長長達2000到2200小時,遠比為了完成美國夢而拼命奮鬥的美國人的1790小時高,也比過勞死嚴重的日本1719小時高。

以帝都為例,在中關村的軟體園區,下班高峰並不是6點而不是7點,而是晚上10點左右。在這裡工作的人每天能在7點前下班不到36%。

歌不也這麼唱著嘛!唱出國情唱出勞動人民心聲的神曲最能說明問題了。就比如廣場舞組曲代表小蘋果民族風,全靠的是烏央烏央的有錢有閒的廣場大媽捧場。而上半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感覺身體被掏空》,就唱得無數白領眼淚汪汪點頭如搗蒜。





為什麼要工作?

既然工作這麼苦,為什麼我們還要工作呢?養家糊口嗎?好像並不然。遠古智人們活得可瀟灑了,每天睡醒了,就摘摘果子,打打獵。因為居無定所,也就沒有儲存過多食物的需要,不然還得帶著流浪;也沒有朝九晚五的生活,天黑了沒有火啥也幹不了,也就可以洗洗睡了。即便沒有穩定的收入,智人的頂梁柱們也是養起了一家子,而且還是一大家族。

要說工作這個詞,說是有了文明之後的發明也不為過。在農耕時期,沒有細緻的勞動分工,犁地、耙地、播種直至收獲,常常可以是由一個人完成。四季更替,農民們不可能固定只做其中一項事情,頂多在農務繁忙的時候家人一起下田裡勞作。

這種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有了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發展之後完全變了一個樣。都怪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說法:對企業來說,只要把勞動細分到微小的單元,每個人都是流水線上的一顆小螺絲,就會有很高的生產效率。

在資源短缺啥都沒有的時候,無論是遠古時代,還是農耕時代,為了生存,人們可以做出一切努力,因為在那時候人們的選擇非常少,也就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而已。所以在螺絲們的全力衝刺下,效率提高了,經濟發展了,蛋糕做得大大的。但God就是這麼任性,並沒有好好思考一個大蛋糕怎麼切的問題,然後大家就發現,咦,我這麼努力工作,可是100塊(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都不肯給我。

工作就是為了錢嗎?

從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興起之後,人們被安利的工作夢想就越來越物質了。為什麼現在我們所能想像的有價值的生活,總是和車、房、錢有關呢?大概是因為我們所能感知的有價值的生活,大多是人類享受美好事物的愉悅體驗。

英國《每日郵報》根據英國國民財政調查的資料發現,英國人覺得自己想要過上幸福無憂的生活,至少需要764.65萬英鎊,嗯,大概就是差兩千萬就達到王健林的小目標的意思。

要這麼多錢來幹嘛呢?排名第一的31%的英國朋友們說他們要先還清貸款。看來無論是大陸人還是歪果仁,各種房貸車貸總是壓的生活壓力最重的部分。其次13%的人表示他們要買到夢想的房子。買買買個房子原來也不是大陸人的專利,也是個普世願望。

壓到大陸人幸福生活夢想的也是房子。2015年大陸家庭資產均值為87.6萬元,住房資產占家庭總資產的70.1%,為58.6萬元,房子,成為最大頭的支出。在某媒體做的粗略演算法裡,在大陸,要想過上讓人艷羨的一線城市中產家庭,大概也要900萬,比脫歐民眾還花的更多。

想到這個壓頭的900萬,不加班到下輩子都賺不到啊。更多的人主動選擇加班,是因為這種對美好生活的想像而帶來的焦慮感啊。但是就像政治經濟學家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說的,財富積累並不是我們生活的最終目標,金錢只是人們實現生活的一個手段。人們拼命賺錢,最後卻發現沒能吃上一口甜蜜的蛋糕,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勞動心理學研究專家皮特指出,為了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滿意,我們有必要給自己從事的工作賦予意義。當工作不再只是糊口的飯碗時,人們就更願意投身於工作。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意義,即便是一個餐館裡的洗碗工,又或是一個保全人員。

也有些年輕人選擇了放棄工作,到深山裡修行簡單的生活。當你開始看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的時候,可能就不會太執著於財務自由、家庭負擔、個人價值這樣的東西了。雖然看起來現在有很多選擇,但我們到底是太缺少想像力了,因為這個社會一直僅僅向我們承諾那些有房有車有番狗這一類生活方式。

所以,在好好工作之前,#壹堆飯#們可以先問一問,我為什麼工作?我想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樣也許就不會太迷茫了。



阿根廷動畫短片《上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