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江雅綺/公共媒體的敵人不在政治在科技

▲華視董事長陳郁秀(右二)、董事徐瑞希(右一)、施振榮(右三)、張天立(右四)等人召開記者會,說明郭建宏遭董事會解職的緣由。(圖/記者林柏年攝,2017.1.15)
▲華視董事長陳郁秀(右二)、董事徐瑞希(右一)、施振榮(右三)、張天立(右四)等人召開記者會,說明郭建宏遭董事會解職的緣由。(圖/記者林柏年攝,2017.1.15)

文/江雅綺

連日來由於華視、公視的人事異動案件,引起公廣媒體定位何在的熱烈討論,其中許多討論,聚焦於公廣媒體如何「免除政治力的干擾」。不過,筆者認為,現階段討論公廣媒體集團如何免除「政治力的干擾」,實非當務之急,主要原因有下列兩點:第一:公廣媒體集團的目標既在補救純商業媒體之不足,但台灣並不缺少政治立場對立的商業媒體。第二:公廣媒體的資源來自於你我的稅金,要完全免除行政或立法部門的監督,實務上並不可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公廣媒體的當務之急應該是什麼呢?回溯當初,建立公廣媒體集團的理想,是創造一個台版的BBC或NHK,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為公共利益發聲。但發展至今,人們不得不承認,公廣媒體不僅沒有如當初所預期的、向世界輸出台灣媒體的影響力,即使在台灣本土,公廣媒體的市占率,也是相對弱勢。這背後固然有許多原因,已有許多學者專家提出檢討,不過,目前所有傳統媒體經營都受到科技發展的壓力,公廣媒體更不例外。

因此,在各界重新審視公廣媒體定位的時刻,更重要的是未來這些獲得國家資源的媒體組織,如何務實因應科技發展、在媒體形式與內容上注入新的想像,進而有機會擴大、甚至向國際輸出台灣的軟實力。

如何讓未來公共媒體,注入新的科技想像,在此拋磚引玉,先提出以下幾點:

一、科技打破傳統媒體的分隔線

過往,平面媒體指的是書報雜誌,讀者能觸摸到紙張的溫度與文字的深度。廣電媒體指的是廣播、電視,閱聽人能感受經過編排、或現場紀錄的影音內容所傳遞的豐富訊息。但如今,任何一個部落客都可以自架網站、置入影音內容; 任何一個社交網站帳戶,都可以貼文貼圖甚至直播。不管是平面媒體或廣電媒體,只要上了網路,大家都只有一個身分,那就是「網路媒體」。

商業媒體對市場最為敏感,早就紛紛進軍網路空間、架設網站的有之,發展電商的有之、新設OTT平台的有之…。相對的,面對這一波數位科技的浪潮,由國家資源支持的媒體組織,卻仍以傳統媒體為界的組織法令為本,區分為廣播、通訊社、電視,其組織、人事、資金來源各有不同,掙扎於商業壓力與公共角色之間,網路化的程度也各異。

這些媒體組織之所以如此,固有其歷史背景,但在數位科技運用、不斷模糊媒體界限時,各種異質媒體的資源也應力圖整合、變身,在原本的媒體角色之外,亦具有「網路媒體」的能力,以讓媒體內容在網路時代,創造最大的效益。

二、科技挑戰傳統媒體的權威

眾所周知,美國總統川普常在推特發文,雖然學者專家不斷提出手機推特有資安憂慮、且川普動輒自走砲發推文、內容不夠嚴謹…但說者諄諄,聽者邈邈,川普從競選到上任,我行我素,主流媒體不得不跟著川普的推文、做出後續報導,各國政府也都不得不對川普發文,認真看待。

川普逆勢當選的背景,正是數位科技不斷挑戰傳統媒體經營的時代,新一代意見領袖紛紛在網路崛起,各自創造各自的同溫層。在此趨勢下,以往壟斷媒體空間的主流大媒體,不得不和眾多同溫或分眾的「小」媒體與「自」媒體分享權威。此外,集結各家媒體的網路平台,雖不產製任何新聞,卻變身最大的「媒體」。如何從公共利益的角度,監管這些新生的「超大媒體」,並避免自媒體成為散播假新聞的溫床,亦是打造公共媒體時,不可忽略的科技治理課題。

值此公廣媒體多事之秋,也正是讓公共媒體改頭換面的大好時機。與此同時,文化部也提出向國際輸出台灣軟實力、以改造整個國家資源補助的泛公廣集團為目標、全面翻修《公共媒體法》的計畫。這樣的修法計畫,具有宏觀的格局,願意正面迎向新時代的媒體課題,十分值得贊同。尤其,這樣有心改革媒體的立法計畫,是由執政部會主動提出,更加呼應了本文之始的主張:以國家資源打造一個為公共利益發聲的公共媒體,現在面臨最大的敵人,並不在政治,而在科技。

●作者:江雅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